一、乱世书香里的气象萌芽(1934-1956)
1934 年 1 月 17 日,浙江瑞安的一个书香门第迎来了一个男婴,父亲伍敏行给他取名 "荣生",寄寓 "荣耀生于学问" 之意。这个家庭的书架上,既有《论语》《史记》,也有严复翻译的《天演论》,更藏着堂叔父伍献文(后来的中科院院士)赠送的《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》。童年的伍荣生常在煤油灯下翻阅这些书籍,堂叔父实验室里的气象仪器,成为他最早的科学启蒙教具。
抗战爆发后,10 岁的伍荣生随家人逃难至福建山区,在教会学校继续学业。神父用玻璃管制作的简易气压计,让他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大气运动的奥秘。1950 年,他以瑞安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前身 —— 金陵大学,却在入学前收到父亲的手书:"国家急需气象人才,可改学大气科学。" 这个决定让他与 "风云变幻" 结下终身之缘。
在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,伍荣生师从气象学家涂长望。1956 年毕业时,他的毕业论文《江淮地区锋面活动规律研究》首次尝试用数学模型描述锋生过程,被系主任评价为 "为中国气象研究注入数理灵魂"。毕业分配时,他放弃赴苏联深造的机会,选择留校任教:"中国的天气规律,要由中国人自己来破解。"
二、四力平衡的科研革命(1956-1999)
1964 年,30 岁的伍荣生在分析台风路径数据时发现一个矛盾:传统的 Ekman 三力平衡理论(摩擦力 + 气压梯度力 + 地转偏向力)无法解释台风外围气流的旋转加速度。这个发现让他彻夜难眠,在锅炉房改造的临时实验室里,他用计算尺反复推演,终于意识到被忽略的关键因素 —— 惯性力。
1982 年,伍荣生在《气象学报》发表划时代论文《论大气边界层的四力平衡》,首次提出 "惯性力 + 摩擦力 + 气压梯度力 + 地转偏向力" 的动力学模型。这个看似简单的理论突破,背后是无数次失败:为验证模型,他带着学生在台风季蹲守观测站,用气球追踪气流轨迹;在文革期间,他把演算数据藏在《毛主席语录》夹页中,在批斗会间隙继续推导。1986 年,该成果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,被国际同行称为 "伍氏平衡理论",使我国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提升 15%。
与此同时,他敏锐察觉到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研究的紧迫性。1989 年,他力排众议创建 "中尺度灾害性天气国家专业实验室",成为我国首个专注于暴雨、台风等灾害研究的机构。在他带领下,实验室建立了我国首个中尺度气象观测网,成功预警 1991 年华东特大洪水,减少经济损失超百亿元。他常对团队说:"我们的公式要写在祖国的天空上,更要刻在防灾减灾的第一线。"

三、气象教育的平衡艺术(1956-2025)
在南京大学执教 69 年间,伍荣生创造了气象教育的 "平衡法则":既重数理根基,又强实践应用。1997 年,他开设的《大气科学中的数学物理问题》课程成为传奇 —— 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用微积分推导云系形成方程,期末考核是预测某次降雨过程的精确时间。这本教材后来成为 "九五" 国家级重点教材,培养出 56 名教授、3 名院士。
他的教育理念体现在独特的 "台风教学法" 中:讲解最优化理论时,结合台风移动路径的耗能分析;阐述非线性动力学时,用台风眼壁的对称结构举例。学生韩瑛回忆:"伍老师面试时问我能否连续三小时推导涡旋方程,我说能,他就收我为徒。" 这种严苛培养模式下,他的 40 余名硕士博士中,涌现出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等领军人才。
2003 年,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后,他当即捐出 20 万港元设立 "大气科学奖学金"。至 2025 年,该基金已资助 300 余名贫困生,其中许多人成为基层气象站的骨干。他常对学生说:"气象工作者要像气压场一样 —— 内心恒定,才能感知风雨。"
四、人生境界的气象隐喻(1934-2025)
伍荣生的书房挂着两幅字:郑板桥的《竹石》和自题的 "五然" 箴言。"咬定青山不放松" 的坚韧,与 "处人蔼然,自处超然" 的豁达,构成他人生的 "平衡方程"。1999 年当选中科院院士那天,他仍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,学生发现他的工作日记上写着:"头衔是阵风,科研才是常定气流。"
生活中的他保持着科学家的敏锐观察:散步时会记录云层变化,看电视天气预报时会用红笔修改预报结论。2016 年,82 岁的他在台风 "尼伯特" 登陆前,连续 48 小时指导学生分析数据,准确预测了路径偏折。家人回忆,有一年除夕,他在书房研究台风资料,直到儿子提醒才想起年夜饭。
2025 年 8 月 22 日 10 时 05 分,这位与大气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科学家在南京逝世,享年 91 岁。遵照遗愿,他的骨灰撒入长江 —— 这条他研究了无数次的气象影响关键流域。临终前,他修改的最后一份手稿是关于台风路径突变的 jerk 理论分析,纸上的计算公式旁,有他用铅笔标注的小字:"此处气流应考虑惯性力修正"。
如今,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走廊里,悬挂着他最喜欢的那句诗:"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" 他创建的中尺度实验室已升级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培养的五代气象人正继续破解大气的奥秘。正如他在《大气动力学》序言中所写:"人类对自然的认知,永远在平衡已知与未知的动态过程中前行。"
参考资料
-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官网。伍荣生院士生平简介 [EB/OL]. https://as.nju.edu.cn/53/de/c11339a218078/page.htm
- 中国科学院官网。伍荣生院士学术成就综述 [EB/OL]. https://www.cas.cn/sourcedb/cas_cn/ysxx/200911/t20091116_2806934.html
- 扬子晚报。沉痛悼念!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逝世 [EB/OL]. 2025-08-22. http://m.toutiao.com/group/7541398411786895913/
- 南京大学新闻网。伍荣生院士:让大气科学 "风起云涌"[EB/OL]. 2021-03-24. https://www.nju.edu.cn/info/3191/219881.htm
- 抖音百科。伍荣生传记 [EB/OL]. https://m.baike.com/wiki/%E4%BC%8D%E8%8D%A3%E7%94%9F/297304
- 新华日报。伍荣生:用数理破解天机的气象大师 [EB/OL]. 2021-03-24. http://xh.xhby.net/pc/att/202103/24/1ce1406e-71ce-41a3-812e-6684840dd3cb.pdf
- 潇湘晨报。伍荣生院士逝世享年 91 岁 [EB/OL]. 2025-08-22. http://m.toutiao.com/group/7541361116731998772/
(注:本文根据网上公开资料,并借助AI工具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