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从航空梦到导弹情(1934-1960)
1934 年 5 月 1 日,于本水出生于吉林长春九台区一个教师家庭。童年时目睹日军战机轰炸的场景,在他心中埋下 "航空救国" 的种子。195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,这位 20 岁的青年在入党志愿书中写道:"愿将所学献给祖国的天空防线。"
1955 年,于本水被选派赴苏联留学,在北京俄语学院突击学习一年后,进入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专业。最初他一心想设计喷气式飞机,志愿军 "空中拼刺刀" 的英雄事迹让他热血沸腾。但当组织提出 "导弹专业更急需人才" 时,他毫不犹豫地更改了研究方向。留学期间,他每天学习 16 小时,硬是用一年时间攻克语言关,课余翻译的三本俄语航空教材后来成为国内院校的重要参考资料。
在莫斯科航空学院的图书馆里,他留下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 —— 青年于本水伏案研读的身影被收入学校 "优秀留学生" 陈列。多年后故地重游时,他指着照片笑道:"那时候做梦都在画弹道曲线。"1960 年,他带着装满笔记的行李箱回国,箱子里最珍贵的是手绘的 300 多张导弹结构草图,这成为我国早期防空导弹研制的重要基础。

二、击落 U-2 的 "近快战法"(1960-1980)
回国后,于本水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(航天科工二院前身),恰逢我国启动第一代防空导弹仿制工程。1961 年,他主动请缨赴沈阳生产基地,在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条件下,和工人一起攻克氩弧焊接等 "卡脖子" 工艺。"每人每月 3 两油,饿了就钩树叶充饥,但图纸上的每一个焊点都不能含糊。" 他带领团队用一年时间掌握了苏联 543 导弹的核心技术,为红旗一号定型奠定基础。
1962 年,美军 U-2 高空侦察机加装电子预警设备,我国刚仿制的导弹突然失效。空军把破解难题的重任交给于本水,这位 28 岁的工程师带着团队奔赴哈军工取经,又请出击落 U-2 的地空导弹二营营长岳振华共同研讨。当时全国仅有两台电子管计算机,他们用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,每天工作 18 小时,硬是用三个月完成了 21 天才能算出的弹道数据。
1963 年,于本水提出的 "近快战法" 横空出世 —— 通过压缩雷达开机时间和发射距离,配合兄弟部队佯攻,让 U-2 来不及逃逸。当年 11 月,江西上饶上空,这套战术成功击落第二架 U-2 侦察机。捷报传来时,于本水正在啃干粮改图纸,获得的奖励是一张三等功奖状和一本英汉词典。此后这套战法推广全军,U-2 再也不敢轻易闯入我国领空。
三、红旗七号的 "帽子戏法"(1980-2001)
上世纪 80 年代,超低空突防成为新威胁,于本水临危受命担任红旗七号总设计师。有人主张引进国外技术,他在论证会上拍案而起:"大国不能只买鸡蛋,要学会自己养鸡!" 这句后来传遍航天界的名言,成为他坚持自主创新的写照。
研制过程中,导弹发生异常振动故障,试验一度停滞。于本水带着铺盖住进试验基地,连续 72 小时分析数据,最终判断是发射筒盖形变引发共振。他大胆提出更换筒盖设计 —— 这个被同事称为 "换帽子" 的方案,果然彻底解决了问题。基地总工程师吴克激动地说:"老于简直是会变魔术的总师!"
1986 年至 1990 年,于本水在戈壁滩度过了 6 个春秋,妻子朱小泉只能通过书信了解丈夫的近况。1990 年 12 月,红旗七号设计定型,成为我国低空防御的中坚力量,两年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。领奖台上,于本水特意提到团队中的工人师傅:"导弹是焊出来的,更是拼出来的。"
年届六旬时,他又挑战 "陆转海" 难题,担任舰空导弹系统副总师。这项被戏称为 "黄牛下水" 的开创性工作,要求导弹在颠簸的舰艇上仍保持高精度。他带着团队攻克电磁兼容、抗腐蚀等 12 项关键技术,最终产品如期交付海军,该项目后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。

四、锋刃永磨的航天人生(2001-2025)
2001 年,67 岁的于本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,他在院士自述中写道:"防空导弹有射程,爱国情怀没有射程。" 此后二十多年,他始终活跃在科研一线,70 岁生日当天还奔赴试验基地解决技术问题,80 岁仍坚持每周去办公室指导青年工程师。
在北航、哈工大等高校兼职任教时,他首创 "弹道轨迹与人生轨迹" 的教学法,用防空导弹的拦截原理比喻人生目标的实现。他常对学生说:"做导弹要抗干扰,做人要守初心。" 培养的 50 余名博士生中,多人成为航天领域领军人才。2013 年,他将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全部捐出,设立 "防空导弹创新基金"。
生活中的于本水有着 "泉水" 般的韧性与柔和。他与妻子朱小泉相濡以沫六十载,微信昵称 "泉水" 取自两人名字的结合。90 岁高龄时,他仍关注新型导弹研制,在朋友圈分享试验成功的喜讯,获得老战友钟山院士的点赞。2024 年 5 月,90 岁的他在生日当天写下:"武器会过时,精神永远年轻。"
于本水的书房墙上挂着两张地图:一张是我国防空导弹部署图,一张是世界防空武器发展谱系图。两者之间,是他用红笔标注的奋斗轨迹 —— 从红旗一号到新型舰空导弹,从 U-2 拦截到超低空防御,这位 "准 90 后" 院士用 65 年光阴,在祖国的天空织就了一张无形的防护网。正如他所说:"导弹的射程有限,但保卫祖国的决心无限。"
五、永恒的蓝天防线(2025)
2025 年 8 月 27 日 11 时 08 分,我国防空导弹事业的开拓者于本水院士因病医治无效,在北京逝世,享年 91 岁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发布的讣告中称他为 "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空天防御技术专家,将毕生心血全部倾注到航天事业之中"。消息传来,航天界同仁与无数受其教诲的学子陷入深切哀思。
遵照于本水院士生前与夫人朱小泉的约定,他们共同储蓄的 100 万元被捐赠用于支持青年航天人才创新创业。这张由朱小泉同志在 2024 年 9 月病重期间转交单位的字条上,承载着老科学家对后辈的最后嘱托。而他毕生积累的 300 余册科研笔记和手绘图纸,被家人捐赠给航天科工二院档案馆,其中最后一页标注着 2025 年春写下的 "抗干扰算法仍需优化" 的批注,成为他科学人生的绝笔。
按照遗愿,于本水的部分骨灰将撒放至他奋斗过的戈壁滩试验基地 —— 那里曾见证红旗七号的成功定型,也留下他六载春秋的足迹。中国工程院在悼念文中特别提到:"他开创的低空防御技术体系,至今仍是我国空天安全的重要屏障"。学生们记得,先生晚年常说退休后要忙着 "远望、救急、把关、育人" 四件事,而他用生命最后时光践行了这个承诺。
如今,于本水院士书房墙上的两张地图依然悬挂,只是在他红笔标注的轨迹尽头,多了一行年轻工程师续写的新坐标。正如他生前常说的:"真正的防空利剑,是一代代航天人接力传承的精神锋芒。" 这位为祖国铸剑六十五年的老院士,最终化作了守护蓝天的永恒防线。
参考资料
- 解放军报。导弹院士的硬核人生 [EB/OL]. 2022-09-09. http://www.81.cn/jfjbmap/content/2022-09/09/content_323815.htm
- 抖音百科。于本水 (中国工程院院士)[EB/OL]. https://m.baike.com/wiki/%E4%BA%8E%E6%9C%AC%E6%B0%B4/869792
- 中国工程院官网。这位 “导弹院士” 今天 90 岁,生日快乐![EB/OL]. 2024-05-06. https://www.cae.cn/cae/html/main/col2263/2024-05/06/20240506161208205303072_1.html
-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官网。于本水:防空导弹事业的开拓者 [EB/OL]. https://www.casic.com.cn/gywm/gsxw/202405/t20240506_308743.html
-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报。于本水院士:在蓝天防线书写忠诚 [EB/OL]. 2021-06-15.
- 央视新闻。我国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逝世 享年 91 岁 [EB/OL]. 2025-08-27. http://m.toutiao.com/group/7543265855367315983/
- 中国青年报。为国铸剑指长天 于本水院士离世:愿更多梦想在青年航天人手中实现 [EB/OL]. 2025-08-28. http://m.toutiao.com/group/7543621677377159706/
(注:本文根据网上公开资料,并借助AI工具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谢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