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13日,卢瑞华因病在广州逝世。官方评价其为“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”。其生平经历体现了从技术专家到地方主政者、再到全国性政治人物的多重角色跨越,对广东省改革开放和侨务事业贡献深远。
在广东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,卢瑞华的名字如同一座灯塔,始终与“实干”“创新”“担当”紧密相连。从佛山工厂的技术骨干到广东省省长,他以科学家严谨的思维、改革者果敢的魄力,在岭南大地上书写了一段跨越工业、经济与文化的传奇人生。
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:从潮州少年到技术精英
1938年11月,卢瑞华出生于广东潮州一个普通家庭。少年时期,他凭借刻苦努力,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物理系。1958年,他进入中山大学物理系学习,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分子光谱专业研究生,1966年以高级工程师身份毕业。这段求学经历为他日后的技术革新与管理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职业生涯与政治生涯:从车间到改革前沿
基层淬炼:技术与管理双重突破(1966-1983)
研究生毕业后,卢瑞华进入佛山市开关厂担任工人。在车间里,他白天操作机床,夜晚钻研技术,六年时间便从技术员晋升为厂长。1970年,他调任佛山市分析仪器厂,历任技术股长、工程师、副厂长、厂长等职。在此期间,他因技术革新成果显著,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“显著成绩者”奖,成为佛山工业界的技术标杆。
1983年,卢瑞华迎来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。他转任佛山市委常委,主管工业,开始从技术岗位向行政管理岗位转型。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能力跃迁,更预示着他将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。
地方主政:改革思想的实践者(1983-1991)
在佛山市委常委、市长任上,卢瑞华深度贯彻改革开放新思想,以实干精神推动佛山经济腾飞。他主导佛山国企改革,提出“取消工业局,组建工业企业公司”,将计划经济下的行政管控转变为市场导向的现代企业制度。这一改革比全国推广提前十年,为佛山轻工业崛起奠定基础。
他放宽贷款限制、扩大外商投资规模,鼓励企业借钱搞技术改造,改进落后的产能。在他的推动下,佛山逐渐成为鲜活商品、纺织品、电子产品等生活用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,并兼具旅游胜地的功能。卢瑞华曾形象地描述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:“改革开放之前,农民养鸭子只能养3只、4只以上就被扣上‘资本主义’帽子;改革开放以后,农民养鸭子就没有任何限制了。”
执掌广东:改革开放的深化与突破(1991-2003)
1991年,卢瑞华升任广东省委常委、副省长,1996年升任省委副书记、省长。在任省长期间,他面临香港、澳门回归及亚洲金融风暴等重大挑战,却以卓越的领导力和前瞻性的战略眼光,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
他深化国企改革,推动粤港澳合作,化解金融风险,使广东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。他提出的“让市场让股权,可得资金得技术”理念,吸引外资如潮水般涌入广东。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,他果断拍板“关停广国投”,以350亿中央借款化解危机,重塑了市场规则,让“诚信意识”成为广东经济转型的基石。
卢瑞华还十分关注教育公平与粤北山区及东西两翼的教育发展。他提出教育要公平发展,并严厉打击教育领域的腐败行为。有一次在惠州考察时,他得知一个小女孩因家庭贫困而辍学,不禁流下了泪水。他个人还资助了10个贫困小孩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人民公仆”的深刻内涵。
全国人大职务:持续贡献与智慧传承(2003-2009)
2003年,卢瑞华转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。在这一岗位上,他继续关注侨务政策与地方经济治理,为国家的改革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晚年贡献与荣誉:文化传承与智库建设
文化守望者:以书法传递岭南精神
卸任省长后,卢瑞华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对岭南的深情。他的书法作品既有科学家的严谨结构,又不失艺术家的飘逸神韵。他常说:“细节决定成败。”这种专注精神贯穿其人生。他先后发行了《卢瑞华行书集》《卢瑞华书法作品》等书法作品集,并为潮州安济圣王庙题联、为潮韵《唐诗宋词》影视片题写片名,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。
智库建设:为“一带一路”贡献智慧
2009年后,卢瑞华担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,为“一带一路”等战略提供咨询。他兼任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、博士生导师,培养经济管理人才,将实践智慧注入学术殿堂。
社会活动与文化贡献:推动教育公平与文化传承
卢瑞华在任期间,注重教育公平,提出教育要公平发展,并严厉打击教育领域的腐败行为。他晚年致力于文化传承,为潮州安济圣王庙题联、为潮韵《唐诗宋词》影视片题写片名,推动岭南文化走向世界。他的这些贡献,不仅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,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致敬改革实干家:历史不会忘记
卢瑞华的一生,是改革开放的缩影。他以技术背景切入管理,以法治思维护航市场,既敢破除“计划经济”的思维桎梏,又能直面金融危机这样的惊涛骇浪。他留给广东的,不仅是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的GDP,更是“让市场说话、让规则护航”的改革基因。当人们走过潮州滨江长廊,凝视他题写的《韩水之情》时,或许能读懂这位老省长的精神世界——既有科学家的理性光芒,又有岭南人的务实底色。这,正是卢瑞华最深的印记。
(注:以上由网上公开资料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