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敏:隐姓埋名廿八载,为国铸盾写春秋

一、求学之路:从津门学子到北大骄子

于敏,1926 年 8 月 16 日出生于河北宁河(今天津市宁河区)。少年时代,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,立下科学救国的志向。1944 年,于敏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,后转入物理系。在北大,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,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天赋,1949 年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,并考取研究生,同时担任助教。

二、科研生涯:填补空白,投身国防

1951 年,于敏研究生毕业后调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,开始原子核理论研究。当时国内这一领域几乎空白,他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,在短短十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。他与合作者提出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,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,成为国际核物理界的新星。

1961 年,钱三强找到于敏,希望他转行参与氢弹理论研究。此时的于敏在原子核理论领域已崭露头角,但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国家的重托,从此隐姓埋名,投身于氢弹研制的绝密事业。

三、氢弹攻关:百日会战,铸就国之重器

氢弹研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,当时中国面临着技术封锁、设备落后等重重困难。于敏带领团队从零开始,凭借计算尺、黑板和一台简陋的电子管计算机,开始了艰苦的探索。

1965 年,于敏带领科研人员赶赴上海,利用华东计算所的 J501 计算机进行 “百日会战”。在这场持续三个月的科技攻坚中,他们通过数万次迭代运算,终于发现了热核材料充分燃烧的本质和关键所在,完整勾勒出从原理到结构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设计方案。1966 年 12 月 28 日,中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获得成功;1967 年 6 月 17 日,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圆满成功。从原子弹到氢弹,中国仅用了 2 年 8 个月,创造了世界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奇迹。

四、于敏构型:独创设计,引领技术革新

于敏在氢弹原理突破中提出的 “于敏构型”,是中国独创的氢弹设计方案,与美国的 “泰勒 - 乌拉姆构型”(T-U 构型)并列为全球仅有的两种氢弹构型。以下是于敏构型的主要特点和优势:

(一)技术原理

于敏构型采用了独特的设计理念,其核心在于利用初级裂变产生的 X 射线聚焦照射次级聚变材料,引发核聚变反应。具体来说,初级裂变材料(如铀或钚)爆炸产生的 X 射线通过特殊的透镜装置聚焦到次级的氘化锂材料上,使其达到极高的温度和压力,从而引发核聚变。这种设计巧妙地解决了核聚变点火的难题,确保了氢弹的可靠起爆。

(二)结构特点

  1. 小型化优势:于敏构型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实战应用,通过优化核材料的布局和反应机制,实现了氢弹的小型化。相较于美国的 T-U 构型,于敏构型的体积更小、重量更轻,便于搭载在轰炸机、弹道导弹等运载工具上,大大提高了核武器的实战效能。例如,中国首颗氢弹的体积比美国的同类武器更小,却具备相当的威力。
  2. 维护成本低:于敏构型简化了氢弹的内部结构,减少了对复杂冷却系统的依赖,从而降低了维护成本和技术难度。这使得中国的氢弹在长期储存和部署过程中更加稳定可靠,具有更高的战备水平。

(三)国际地位

于敏构型的诞生,标志着中国在氢弹技术领域取得了独立自主的突破,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。它不仅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,而且在某些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。国际社会对于敏构型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评价,认为它是中国科学家智慧的结晶,是与 T-U 构型并列的重要氢弹技术路径。

五、持续奋斗:推动核技术升级

氢弹研制成功后,于敏并未停下脚步,而是继续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工作,推动中国核技术不断升级。

(一)核武器小型化

于敏作为小型化关键的气态引爆弹主要负责人,主持研究并解决了裂变材料的压紧、中子注入、高能中子裂变反馈规律等一系列关键问题,领导突破了气态引爆弹(初级)原理和高比威力次级原理,为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(二)中子弹突破

于敏提出中子弹的设计指标,明确了中子弹探索的主攻方向,指出了某些关键技术问题和难点。在他的指导下,科研团队历时十年攻克中子输运方程求解、氚循环控制等核心技术,于 1988 年完成全球第四个中子弹实爆验证,使中国战略核武器系统实现了跨越式升级。

(三)战略规划

1986 年,于敏与邓稼先一起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核试验的建议,提前规划了中国核试验的部署,为中国争取了 10 年核试验时间,为提升中国核武器水平、推动核武器装备部队并形成战斗力发挥了重要的前瞻性作用。

六、晚年生活:心系祖国,传承精神

1988 年,于敏的名字解禁后,他依然关心着中国核事业的发展。尽管年事已高,他仍积极参与学术活动,为培养年轻一代科学家贡献力量。他设立 “于敏数理科学奖励基金”,激励科研人员投身核科技事业。

于敏的晚年生活简单而充实,他喜欢阅读古典文学、听京剧,尤其喜爱《红楼梦》。他常说:“一个人的名字,早晚是要消失的,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,也就足以欣慰了。”

2019 年 1 月 16 日,于敏在北京逝世,享年 93 岁。同年 9 月 17 日,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,授予于敏 “共和国勋章”,以表彰他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卓越贡献。

七、历史评价:国之栋梁,民族脊梁

于敏的一生,是为祖国的核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。他隐姓埋名 28 年,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献给了国防科技事业。他的卓越贡献不仅在于成功研制出氢弹,更在于他所开创的 “于敏构型” 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,使中国在国际核战略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。

钱三强称他 “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”;邓稼先评价他 “是很有骨气的人,坚持真理,从不说假话”;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玻尔称赞他是 “一个出类拔萃的人”,是 “中国的氢弹之父”。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

于敏,这位 “国产土专家一号”,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、什么是担当、什么是科学家的精神。他是当之无愧的 “共和国勋章” 获得者,是中华民族的英雄!

(注:以上由网上公开资料整理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