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齿轮与扳手:在机油里浸泡的前半生

1954 年深秋,赵德胜出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工人家庭。父亲是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技工,母亲在纺织厂上班,厂区里此起彼伏的机器轰鸣声,构成了他童年最熟悉的背景音。小学课本里 "劳动最光荣" 的插画,在他眼中具象成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掌,以及母亲围裙上永远洗不掉的机油渍。16 岁初中毕业,他顺理成章进入父亲所在的汽修厂,成为学徒工。
车间里的时光是单调而充实的。每天清晨,他跟着师傅拆卸发动机,用棉纱擦拭零件上的积碳,听着扳手敲击金属的声响,渐渐掌握了不同型号汽车的 "脾气"。某个梅雨季的傍晚,他蹲在地上修理一辆抛锚的解放牌卡车,突然发现变速箱齿轮的咬合间隙异常,这个细微发现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机械事故。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:"德胜这孩子,耳朵比百分表还灵。"
三十年光阴在扳手与螺丝刀的碰撞中流逝。赵德胜从学徒成长为技术骨干,手里的工具从生锈的开口扳手换成了精密的扭力扳手,不变的是工作服口袋里永远装着的笔记本 —— 上面画满汽车零件草图,记着各种故障排除心得。2013 年退休那天,他抚摸着车间门口的老机床,突然感到一阵迷茫:当齿轮停止转动,人生的下一个齿轮该和什么咬合?
第二章 出发:当自行车轮开始丈量土地
退休后的第一个月,赵德胜在公园长椅上看别人下棋时,注意到一位老人骑着老式永久牌自行车经过,后座绑着帆布包,车把挂着皮质水壶。"那种自由的感觉,就像松开发动机的手刹。"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道。第二天,他翻出储藏室里落满灰尘的凤凰牌自行车,花三天时间彻底检修:更换链条、调试刹车、给钢圈上油,仿佛在组装一台全新的 "人生发动机"。
2014 年 4 月,赵德胜带着简单的行囊出发了。行囊里有:老式海鸥相机、父亲留下的机械手表、自制的修车工具包,以及母亲缝的棉袜。第一站是北戴河,当车轮碾过沿海公路,咸湿的海风掀起他的衣角,相机镜头里定格下渔船归港的剪影。"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节奏看世界,不是从汽车挡风玻璃里,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和呼吸。"
骑行第一个月,他每天记录行程:清晨 5 点起床,用保温杯泡上浓茶,检查自行车胎压,在地图上标出当日目的地。路过山东农村时,一位老大娘看他汗流浃背,递来一碗井水冰镇的绿豆汤。"那个甜味啊,比车间里的冰镇汽水还要透亮。" 他在日记里写下,第一次意识到,旅途的温度藏在陌生人的微笑里。

第三章 高原上的停顿:海拔 4800 米的生命课
2015 年夏天,赵德胜踏上青藏线。海拔逐渐升高,氧气变得稀薄,自行车链条似乎也变得沉重。在唐古拉山口,他突然感到头晕恶心,摔倒在路边。当他在医院醒来,护士告诉他,是路过的自驾游司机把他送来的。"当时我躺在病床上,看着吊瓶里的药水一滴一滴落下,突然想到,父亲当年在车间受伤时,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孤独感?"
住院三天后,医生建议他放弃行程,他却笑着说:"我的自行车还在旅馆等着呢,它比我结实。" 他买了红景天含片,调整骑行节奏,每天只走 50 公里,遇到上坡就下车推行。某天傍晚,他在纳木错畔扎营,看着星空倒映在湖面,突然明白:"高原教会我的,不是征服,而是敬畏与等待。就像修理发动机,急不得,得等每个零件找到自己的节奏。"
在西藏的三个月,他拍摄了 300 多张照片:布达拉宫的晨光里,转经老人手中的经筒与自行车轮形成奇妙的呼应;雅鲁藏布江边,放学的孩子追着他的自行车奔跑,笑声混着江水声流淌。这些画面后来都收录在《轮子上的中国》里,配文是:"在海拔最高的地方,反而看得更清楚 —— 生命不是竞赛,而是一场与自己的和解。"
第四章 慢镜头里的中国:一个银发漫游者的观察
赵德胜的骑行速度始终保持在每小时 15 公里,这个速度让他有足够时间观察路边的风景。在云南大理,他在白族村落停留三天,看妇女在扎染布前劳作,听老人讲述本主节的传说。"年轻人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,而我蹲在青石板路上,看阳光如何在扎染布上流淌,这种慢,让时光有了质感。"
路过贵州山区时,他遇到一支送亲的队伍。新娘穿着传统苗族服饰,银饰在阳光下闪烁,送亲的人抬着木箱,里面装着被褥和缝纫机。他停下自行车,帮着抬了两里山路,临别时新娘塞给他一把板栗。"这些板栗在城市超市里也能买到,但带着山间晨露的温度,却只有在这里才能遇见。"
在日记中,他记录了无数这样的细节:陕西窑洞前挂着的玉米串,四川茶馆里长嘴铜壶的抛物线,江南水乡石桥上青苔的生长方向。"人们总说要走向远方,可远方在哪里?当我放慢车轮,发现脚下的每一寸土地,都藏着未被发现的故事。"
第五章 工具与手艺:一个修理工的旅行哲学
骑行路上,赵德胜的修车工具包成了 "百宝囊"。补胎胶片、备用链条、便携打气筒,还有他自己改装的多功能扳手。在甘肃戈壁,他的自行车链条突然断裂,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。他坐在沙地上,从工具包取出备用链条,借着夕阳的余晖安装,手指被链条扣划破,却笑着说:"这比在车间修进口车简单多了。"
每次遇到骑行爱好者,他总会打开工具包展示:"你们看,这是我自己做的链条拆卸器,用旧扳手改的。" 他相信,旅行和修车一样,需要耐心和手艺。"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用导航 APP,可我更信任地图和指南针。就像修车不能只靠电脑诊断,还得用耳朵听、用手摸。"
在新疆,他帮助一位骑友修理爆胎的自行车,对方惊讶于他不用补胎贴,而是用火烤胶片使其融化粘合。"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,现在很少有人用了。" 他说这话时,眼神里有一丝失落,却又很快明亮起来:"不过没关系,只要有人愿意学,我就教。"

第六章 轮子上的日记:当经历变成文字
骑行第二年,赵德胜开始认真写日记。他用老式钢笔,在方格笔记本上记录每天的见闻,偶尔画下路过的建筑速写。在青海湖畔,他写道:"湖水蓝得像发动机的防冻液,可这颜色比任何工业产品都要纯净。" 在敦煌莫高窟,他看着壁画上的飞天,突然想起母亲年轻时的舞姿:"原来美可以跨越千年,就像车轮可以丈量万里。"
出版社编辑李雪第一次读到这些日记时,正在为寻找独特的旅行读物发愁。"市面上的旅行书要么是攻略,要么是鸡汤,而赵师傅的文字里,有对土地的深情,对人的尊重。" 她带着助理辗转找到赵德胜,在他简陋的宿舍里,看到堆满墙角的笔记本,以及分类整齐的照片底片。
2017 年,《轮子上的中国》出版。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质朴的记录:在某个村庄借宿时,主人家的狗如何守护他的自行车;在暴雨中迷路,如何跟着牛铃声找到避雨的祠堂。读者评论说:"这不是一本旅行指南,而是一位长者用轮子书写的中国情书。"
第七章 归程与再出发:退休不是终点
2018 年,赵德胜完成了 2 万公里的骑行,回到家乡。迎接他的是一场小型展览,展出他拍摄的 500 张照片和部分日记手稿。看着自己的经历变成展厅里的光影,他有些害羞:"我就是个普通老头,做了点自己喜欢的事。"
然而,他的故事开始影响更多人。社区邀请他分享骑行经历,养老院的老人说看了他的书,开始尝试每天下楼散步;年轻的白领辞职骑行川藏线,出发前特意来拜访他,听他讲修车技巧和高原注意事项。"没想到我这把年纪,还能给别人的生活加点润滑油。" 他笑着说。
如今,赵德胜的自行车又有了新装备:车把上多了一个小音箱,播放着他喜欢的老歌;后座的帆布包换成了更轻便的骑行包,里面装着最新的日记本。他说,下一个目标是环渤海骑行,去看看当年没去过的渔村。"有人问我,什么时候停下来?我说,只要轮子还能转,我的旅程就不会结束。退休不是终点,而是地图上另一个起点。"
尾声:一个人的车轮,一个时代的侧影
赵德胜的骑行故事,是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的自我突围。当工业化的齿轮高速运转,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而来,他选择用最传统的方式 —— 自行车轮,重新丈量土地,触摸生活的质感。他的日记和照片,记录的不仅是个人的冒险,更是一个国家的变迁:从偏远山村的脱贫路,到沿海城市的发展轨迹,都在他的慢镜头下徐徐展开。
在《轮子上的中国》结尾,赵德胜写道:"我曾以为,人生就像发动机,有固定的转速和轨迹。后来发现,人生更像自行车,方向和速度都由自己掌控。只要愿意转动车轮,每个年纪都能遇见新的风景。" 这位 69 岁的 "跨界旅行者",用自己的经历证明:所谓衰老,不过是心灵的锈迹,而保持好奇与热爱,就能让生命永远充满机油般的光泽,在时光的齿轮上,转出属于自己的精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