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守根:教鞭与货架上的岁月

一、出走与归来:1985-1992,离乡的火车载不动愧疚

(一)南下打工:工棚顶上的月光

1985 年夏,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在广州火车站的广场上,人群熙熙攘攘,嘈杂声此起彼伏。22 岁的赵守根蹲在广场一角,身旁放着一只破旧的蛇皮袋,里面装着的,仅仅是两套洗得发白的旧衣裳,还有母亲在他临行前,偷偷塞进袋子里的半块霉饼。

他抬起头,目光越过攒动的人头,望向远方。南方的天空格外湛蓝,与老家那片时常灰蒙蒙的天空截然不同。父亲临终前的叮嘱还在耳边回响:“别让田荒了。” 可现实却像一把无情的巨斧,将他的生活劈得支离破碎。父亲的丧葬费如同沉重的大山,压得这个年轻的家庭喘不过气来,为了还债,他不得不背井离乡,踏上这趟南下的火车。

建筑队的工棚搭在工地顶层,那是一片由铁皮和木板搭建而成的简陋住所。白天,炽热的阳光烤得铁皮屋顶滚烫,工棚内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;到了夜晚,温度骤降,潮湿的海风灌进来,又让人冷得瑟瑟发抖。赵守根和工友们挤在狭窄的空间里,身上盖着单薄的被子,望着头顶那片斑驳的铁皮,听着外面传来的各种声响,久久难以入眠。

他总是习惯在夜里爬上工棚的屋顶,坐在那里,静静地望着月亮。月光如水,洒在他黝黑的脸上,勾勒出他坚毅又疲惫的轮廓。他觉得,那轮高悬在天际的明月,就像家乡的一盏明灯,指引着他回家的方向。每当思念涌上心头,他就会对着月亮喃喃自语,诉说着自己的思念与无奈。

扛水泥的活计异常艰辛,沉重的水泥袋压在他的肩膀上,每走一步都像是在攀登一座陡峭的山峰。粗糙的麻袋磨破了他的肩膀,血泡一个接着一个地冒出来,又被汗水浸湿,钻心地疼。可他从不吭声,只是咬紧牙关,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。他知道,自己没有退路,只有拼命干活,才能早日还清债务,回到母亲身边。

有一次,暴雨如注,毫无征兆地倾盆而下。赵守根和工友们来不及躲避,被淋成了落汤鸡。他们挤在漏雨的工棚里,听着铁皮屋顶被雨点敲打得咚咚作响,仿佛是命运在无情地敲打着他们的生活。赵守根蜷缩在角落里,身上的衣服湿透了,寒意阵阵袭来。他下意识地把手伸进裤兜,摸到了那封已经被他反复看过无数次的家书。

他小心翼翼地掏出信,在昏暗的光线下,看着那歪歪扭扭的字迹:“守根,妈想看你娶媳妇生娃。” 母亲不识字,这封信是找村小的刘老师代笔的。看着信上那些错别字,赵守根的眼眶渐渐湿润了。他仿佛看到了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,看到了她期盼的眼神。在这个陌生又冰冷的城市里,这封信就像一团温暖的火焰,照亮了他心中的黑暗。

他再也忍不住,猛地站起身,冲出工棚,朝着珠江边跑去。雨水打在他的脸上,和泪水混在一起,分不清楚。他站在珠江边,望着滔滔江水,心中的痛苦和思念如潮水般涌来。他对着江水大声呼喊:“妈,我想你!我一定会还清债务,回家的!” 江风呼啸着,卷走了他的声音,却带不走他心中那份深深的愧疚和思念。

(二)心结:错字连篇的家书

此后的三年时光,如同被岁月的车轮缓缓碾压,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斥着艰辛与思念。赵守根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,在建筑工地上拼命地劳作着。他不敢停下,不敢休息,因为每一次停歇,都会让他心中的那份愧疚和思念如野草般疯长。

他从未回过一次家,哪怕是春节,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,他也只是独自蜷缩在工棚里,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,默默地咽下思念的泪水。他害怕面对母亲那浑浊的眼睛,害怕听到村里人的议论和指指点点。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,没能照顾好家人,没能守住父亲留下的土地,只能背井离乡,靠出卖苦力来维持生计。

每个月发了工钱,他都会像个虔诚的信徒一样,仔细地数着那些皱巴巴的钞票。一元、五元、十元…… 他把钱整齐地叠好,小心翼翼地塞进信封,然后在信封上工工整整地写下母亲的地址。他只给自己留下极少的钱,仅仅够买盐巴和馒头,维持最基本的生活。

母亲又寄来了几封信,每一封信都像是穿越了千山万水,带着家乡的泥土气息和母亲的牵挂,来到他的身边。那些信是拜托不同的人写的,有的字歪歪扭扭,像一条条蠕动的蚯蚓;有的甚至用拼音代替了汉字。赵守根每次收到信,都会迫不及待地拆开,反复地读着,仿佛能从那些简单的文字里,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和关怀。

“儿,别累着,妈等你……” 看着信上那些简短又充满爱意的话语,赵守根的心中五味杂陈。他知道母亲想说 “等你回来”,可由于代笔人的疏忽或者不熟悉,这句话总是没能完整地表达出来。但这并不影响他理解母亲的心意,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回家的决心。

1990 年的冬天,寒风凛冽,如刀子般刮过脸颊。工头看着赵守根整日埋头苦干,便对他说:“守根,今天我带你去个好地方,让你开开眼界。” 赵守根疑惑地跟着工头,来到了一家书店。

一走进书店,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。赵守根站在门口,有些不知所措。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惊讶和好奇的光芒,看着书架上摆满的各种书籍,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。他小心翼翼地走到书架前,伸出手,轻轻地抚摸着那些崭新的课本。指尖触碰到书页的那一刻,他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。

他突然想起了自己读书时的梦想 —— 当一名老师。那时候,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,听着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,心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。他曾梦想着有一天,自己也能站在讲台上,将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孩子。可如今,现实的残酷让他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。他的手粗糙得像老树皮,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洗不掉的水泥灰,与这些崭新的书本显得格格不入。

离开书店后,赵守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路过电话亭时,他停住了脚步。犹豫了很久,他终于鼓起勇气,走进电话亭,拨通了老家的号码。

电话那头,传来母亲虚弱的声音:“喂?” 仅仅是这一个字,就让赵守根的眼泪夺眶而出。他哽咽着说:“妈,是我,守根。” 母亲听到他的声音,激动得声音都颤抖了:“根儿,真的是你吗?你怎么这么久都不回来啊?妈都快看不见了……”

赵守根这才知道,母亲的眼疾越来越严重,而他寄回去的钱,大部分都给母亲买药了。他握着听筒的手不停地颤抖,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悔恨。他恨自己为什么这么自私,只想着赚钱还债,却忽略了母亲的身体和感受。他在心里暗暗发誓,等还清了债务,一定要立刻回家,好好照顾母亲。

(三)赎罪式回归:老槐树下的背影

1992 年的春天,温暖的阳光洒在大地上,万物复苏,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赵守根终于用自己多年的积蓄还清了债务,他如释重负,踏上了返乡的火车。

火车缓缓启动,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。赵守根望着窗外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想起了自己在广州的那些日子,那些艰辛的劳作,那些孤独的夜晚,还有那些错字连篇却饱含深情的家书。他觉得自己就像一只漂泊的风筝,终于找到了回家的方向。

路过村口的老槐树时,赵守根远远地就看到了那棵熟悉的大树。它依然那么粗壮,枝桠依然那么繁茂,就像一位忠诚的守望者,静静地守护着这个小村庄。赵守根的眼眶湿润了,他加快了脚步,朝着老槐树走去。

来到老槐树下,他看到了村小那破旧的校舍。墙壁斑驳,窗户上的玻璃也碎了好几块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村支书正站在校门口,一脸愁容地叹气。赵守根走上前去,询问情况。村支书无奈地说:“守根啊,村小的老师嫌工资低,都走了,现在孩子们都没老师上课了。”

赵守根听后,心中一动。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梦想,想起了在书店里看到的那些课本,又想起了母亲那充满期待的眼神。他没有多想,就对村支书说:“支书,我来当这个代课老师吧。” 村支书惊讶地看着他:“你?你不是在广州打工吗?怎么突然想回来当老师了?” 赵守根笑了笑,说:“我想通了,我要让村里的孩子都识得字,不再像我母亲那样连封信都写不明白。”

就这样,赵守根接下了代课教师的聘书,月薪 45 元,比在工地少了一大半。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,摸着他的手哭了:“儿啊,你这是图啥?在外面打工赚得多,回来当老师又辛苦,工资又低。” 赵守根看着母亲苍老的脸,说:“妈,我不图啥,就图个心里踏实。”

从此,赵守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他每天清晨都会早早地起床,背着那个印有 “县教育局先进工作者” 字样的帆布包,握着半截旧教鞭,走向教室。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,仿佛在告诉世界,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宿。

他的第一堂课,教室里坐满了孩子。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期待的光芒,看着这个新来的老师。赵守根有些紧张,但当他看到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时,心中的紧张感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他清了清嗓子,开始讲课。

“同学们,从今天起,我就是你们的老师了。我知道你们中的很多人家里都不富裕,可能没办法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去上更好的学校,但只要你们努力学习,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。” 赵守根的声音洪亮而坚定,回荡在教室里。

孩子们听得很认真,他们被这个新老师的话语深深打动了。从那一天起,赵守根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。他用算盘教孩子们数学,耐心地讲解着每一个知识点;他带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,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里;他还会在放学后,为那些学习困难的孩子补课,直到天色渐暗才回家。

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和尊重,也得到了村里人的认可和赞扬。虽然工资微薄,生活依然艰辛,但赵守根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他知道,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,他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。

二、代课岁月:1992-2006,讲台是苦藤上结出的甜瓜

(一)课堂细节:算盘与山歌

清晨,第一缕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,洒在村小那破旧的屋顶上。赵守根早早地来到教室,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。他放下那个洗得有些发白的帆布包,从里面拿出一把算盘,轻轻放在讲台上。算盘的珠子在阳光的照耀下,闪烁着淡淡的光芒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

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来学算盘。” 赵守根的声音洪亮而坚定,打破了教室里的宁静。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,纷纷围了过来。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,觉得既新奇又有趣。

赵守根拿起算盘,耐心地讲解着:“这上面的珠子,一颗代表五;下面的珠子,一颗代表一。来,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拨。” 他的手指在算盘上灵活地跳动着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孩子们也学着他的样子,笨拙地拨弄着算盘珠子,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片噼里啪啦的声音。

“三下五除二,这和过日子一个理儿,算清楚了,日子才能过得明白。” 赵守根边说边示范,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,希望孩子们能明白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。在他的教导下,孩子们逐渐掌握了算盘的用法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

然而,乡村的天气总是变幻莫测。刚才还是晴空万里,转眼间就乌云密布,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。不一会儿,村里的小河就涨水了,河水湍急地流淌着,挡住了孩子们回家的路。

赵守根站在教室门口,望着外面的大雨,眉头紧锁。他知道,孩子们的家大多在河对岸,如果不把他们送过去,他们就回不了家,家长会担心的。于是,他毫不犹豫地脱了鞋,卷起裤腿,走进了雨中。

“来,孩子们,老师背你们过河。” 赵守根站在河边,向孩子们招手。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跑了过来,赵守根背起一个,又牵起一个,小心翼翼地走进河里。河水冰冷刺骨,他的双腿被冻得麻木,但他咬紧牙关,一步一步地向前走。

有一次,河水特别急,赵守根不小心摔了一跤,棉裤湿透了,冰冷的河水让他冻得直打哆嗦。孩子们害怕地看着他,眼中充满了担忧。赵守根却强忍着寒冷,咧嘴一笑,唱起了山歌:“山弯弯哟水潺潺,咱们的课堂在山尖……” 他的歌声混着牙齿打颤的声音,在雨中回荡。孩子们听着他的歌声,心中的恐惧渐渐消失了,他们紧紧地抱住赵守根,仿佛找到了依靠。

就这样,赵守根一趟又一趟地往返于河两岸,直到把最后一个孩子安全地送过河。他回到教室,浑身湿透,像一只落汤鸡。但他顾不上自己,而是忙着给孩子们找干衣服,让他们换上,以免着凉。孩子们看着他忙碌的身影,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佩。

(二)荣耀时刻:卖掉年猪的背影

2001 年的秋天,阳光格外灿烂,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。赵守根像往常一样,早早地来到学校,开始了一天的教学工作。他走进教室,孩子们像往常一样,齐声喊道:“老师好!” 他微笑着回应:“同学们好!” 然后,他开始检查孩子们的作业,批改着他们的试卷。

突然,校长匆匆走进教室,手里拿着一封信,兴奋地对赵守根说:“老赵,你的学生李小河考上县重点中学了!” 赵守根听到这个消息,一下子愣住了,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过了一会儿,他才回过神来,接过信,仔细地看了起来。当他确认这是真的时,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,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。

“太好了,小河终于考上了!” 赵守根喃喃自语道。他知道,李小河家里穷,父亲生病,母亲改嫁,全靠奶奶拉扯。这个孩子从小就懂事,学习非常刻苦,每天都要走好几里路来上学。为了帮助他,赵守根经常在放学后给他补课,还给他买学习用品。现在,他终于如愿以偿,考上了县重点中学。

然而,赵守根也知道,李小河家里拿不出学费。如果因为学费的问题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,那该多可惜啊!他决定要帮助李小河,让他能够顺利地走进校园。

回到家后,赵守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妻子。妻子听后,皱起了眉头,说:“咱们家也不宽裕,哪有那么多钱给他交学费啊?再说了,那是他自己的事情,咱们管那么多干嘛?” 赵守根听了妻子的话,心中有些生气,但他还是耐心地解释道:“小河是个好孩子,他有读书的天赋,如果因为没钱读书而放弃,那就太可惜了。咱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失去这个机会。” 妻子听了,还是有些不情愿,但她知道赵守根的脾气,一旦他决定的事情,就很难改变。

于是,赵守根决定卖掉家里养了一年的年猪。年猪是他们家过年的指望,每年到了年底,一家人都会盼着杀年猪,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。但是,为了李小河的学费,赵守根顾不了那么多了。

他来到猪圈前,看着那头肥硕的年猪,心中有些不舍。这头猪是他和妻子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,他们每天都要给它喂食、打扫猪圈,看着它一点点长大。现在,却要把它卖掉,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奈。

“对不起了,老伙计。” 赵守根轻轻地拍了拍年猪的头,自言自语道。然后,他叫来村里的屠夫,把年猪卖了。拿到钱后,他数了数,正好 500 元。他把钱小心翼翼地放进信封里,准备第二天送给李小河。

妻子看到他的举动,忍不住骂道:“你真是魔怔了,那是咱们过年的指望啊!你怎么能说卖就卖呢?” 赵守根没有理会妻子的责骂,他只是默默地坐在椅子上,看着信封里的钱,心中想着李小河的未来。

第二天,李小河来到了赵守根的家里。他知道赵守根为了他卖掉了年猪,心中充满了感激。他跪在地上,给赵守根磕了三个响头,说:“赵老师,您的大恩大德,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。我一定会好好学习,将来报答您的。” 赵守根赶紧扶起他,粗糙的手掌拍着他的肩膀,说:“小河,快起来。这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,老师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。你到了学校,一定要好好学习,别像老师,一辈子窝在山沟里。”

看着李小河背着旧书包远去的背影,赵守根的心中五味杂陈。他觉得,这些年的苦,都值了。他仿佛看到了李小河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的身影,看到了他未来的美好前程。他相信,李小河一定不会辜负他的期望,一定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。

(三)隐痛:粉笔灰与普通话

日子在平淡中一天天过去,赵守根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默默奉献着。他的备课本已经泛黄,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,有的地方用红笔圈了又圈,那是他怕自己教错了,反复琢磨的痕迹。每一个字,每一道题,都倾注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关怀。

然而,有一件事情一直困扰着赵守根,那就是他的普通话。他的普通话不好,总是带着浓浓的乡音,总把 “教室” 念成 “较史”,把 “数学” 念成 “树学”。年轻的公办教师私下里笑他 “土包子”,他听到后,心中很难过,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。

他知道自己的不足,为了能给孩子们提供更标准的教育,他决定努力练习普通话。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村子时,他就会悄悄起床,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,对着课本一遍又一遍地读:“教 —— 室 ——” 他的声音在寂静的清晨中回荡,有时候,因为发音不准确,他会反复读上几十遍,直到自己满意为止。

粉笔灰是他每天都要接触的东西。上课时,他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字,粉笔灰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,落在他的头发上、肩膀上,钻进他的指甲缝里。他却从不觉得脏,反而觉得亲切,那是属于他的印记,是他辛勤付出的见证。

有一次,乡教委来检查工作,听了赵守根的课。课后,教委的领导委婉地对他说:“老赵啊,你这课讲得不错,就是普通话得练练,不然耽误孩子。” 赵守根听了,红着脸点头,心中暗暗下定决心,一定要把普通话练好。

回到家后,他把自己关在屋里,对着镜子练了一整夜。他看着镜子中的自己,一遍又一遍地纠正发音,脸上的表情十分专注。他的妻子在门外听着,心中有些心疼,说:“别练了,这么大年纪了,还折腾啥呢?” 赵守根没有理会妻子,他只是继续练着,仿佛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练习普通话中。

然而,第二天上课,他还是说错了。孩子们听到后,偷偷地笑了起来。赵守根看到孩子们的反应,心中有些尴尬,但他很快就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,自嘲道:“老师笨,你们可别学老师。咱们一起努力,把普通话学好,好不好?” 孩子们听了,纷纷点头,教室里又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。

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和嘲笑,赵守根依然没有放弃。他知道,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可能永远比不上那些科班出身的老师,但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,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。他相信,只要孩子们努力学习,就一定能走出大山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三、剥离之痛:2006-2008,粉笔断了,魂也断了

(一)政策清退:苞谷地里的呜咽

2006 年秋,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,吹过村子时,带着丝丝凉意,仿佛预示着什么。赵守根像往常一样,早早地来到学校,准备给孩子们上课。他走进教室,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顿时传入耳中,他的脸上也不自觉地露出了笑容。

然而,乡教委的干部突然出现在教室门口,朝他招手。赵守根心里 “咯噔” 一下,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。他放下手中的粉笔,快步走了出去。干部把一份文件递给他,表情严肃地说:“老赵,这是上面下来的通知,要清退代课教师,你也在名单里。”

赵守根接过通知,手忍不住颤抖起来。他的目光在文件上快速扫过,那些字像一把把锋利的刀,刺痛了他的心。“清退”“代课教师”,这些字眼像重锤一样,一下一下地砸在他的心上。他不敢相信,自己教了 14 年的书,就这样被否定了。

他回到教室,孩子们看到他苍白的脸,都安静了下来。他强忍着泪水,对孩子们说:“同学们,老师有点事,先自习一会儿。” 说完,他转身走出教室,脚步踉跄,仿佛一下子老了十岁。

他躲进后山的苞谷地,这里是他小时候常来的地方,曾经充满了他的欢声笑语,如今却成了他的避难所。他手里紧紧攥着那半截旧教鞭,那是他多年教学的伙伴,如今却显得如此无力。

秋风刮过苞谷叶,发出沙沙的响声,仿佛在嘲笑他的命运。他突然蹲在地上,像野兽一样呜咽起来。14 年,他把自己的青春、自己的梦想,都给了这所村小,给了这些孩子们。他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从这里毕业,走向外面的世界,他感到无比欣慰。可现在,一切都结束了,他被抛弃了。

母亲颤巍巍地来找他,看到他失魂落魄的样子,心疼地说:“儿啊,咱回家,种地去。” 赵守根抬起头,看着母亲,摇摇头说:“妈,我不种地,我的手只属于粉笔和教鞭。” 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,她知道,儿子的心结,怕是解不开了。

(二)最后课堂:故意写错的字

赵守根不甘心就这样离开,他偷偷给毕业班多上了一周课。这一周,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认真,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得格外详细,每一个孩子的问题都耐心解答。他知道,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站在讲台上,给孩子们上课了。

最后一课那天,阳光格外刺眼,照得他有些睁不开眼。他走进教室,孩子们都静静地坐着,看着他。他放下帆布包,拿出备课本,走上讲台。他的手有些颤抖,拿起粉笔,在黑板上写下:“同学们,这是赵老师最后一课…… 别学我。”

写到 “别” 字时,他故意多写了一撇。孩子们眼尖,立刻喊了起来:“老师,错了!” 他笑了笑,笑容中带着一丝苦涩,说:“对,老师错了一辈子,你们可不能错。” 孩子们听了,心中一阵难过,有的孩子偷偷抹起了眼泪。

这堂课,赵守根讲得很慢,他仿佛要把自己所有的知识,都在这节课里传授给孩子们。他讲着过去的故事,讲着自己的梦想,讲着对孩子们的期望。孩子们听得很认真,他们知道,这堂课,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。

下课铃响了,赵守根放下粉笔,收拾好备课本,把旧教鞭小心翼翼地塞进帆布包。他看着孩子们,眼中满是不舍,说:“同学们,以后要好好学习,走出大山,去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 孩子们纷纷点头,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抽泣声。

他走出教室,阳光照在他身上,他突然觉得自己像被抽走了什么,空荡荡的。他回头看了看教室,那熟悉的黑板、桌椅,还有孩子们的笑脸,都将成为过去。他深吸一口气,转身离开,脚步沉重而坚定。

(三)失重生活:工地上的方程式

离开学校后,赵守根的生活陷入了一片迷茫。他像一只失去方向的鸟儿,在天空中无助地飞翔。他尝试着去找其他工作,可每次都碰壁而归。他的手,除了握粉笔,似乎什么都不会。

后来,在朋友的介绍下,他来到县城工地看大门。这份工作简单而枯燥,每天坐在小板凳上,看着卡车进进出出,尘土飞扬。他觉得自己像个影子,没有人在意他的存在。

他总下意识地用石子在地上演算方程式,1+1=2,3×5=15,这些简单的算式,曾经是他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的,如今却成了他唯一的慰藉。工头看见了,讥讽他:“酸秀才毛病,看大门还摆弄这些!” 他笑笑,没说话,心里却在想,要是现在有孩子在身边,该多好。

晚上回到宿舍,他掏出泛黄的备课本,轻轻抚摸。粉笔灰早已渗进纸里,像岁月的印记。他想念教室里的笑声,想念孩子们的作业本,想念那棵老槐树。有时候做梦,梦见自己又站在讲台上,拿着教鞭,孩子们喊他 “赵老师”,可醒来后,只有窗外的风声和自己的叹息。

有一次,他在工地上遇到了李小河。李小河已经大学毕业,在城里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。他看到赵守根,激动地跑过来,说:“赵老师,真的是您啊!您怎么在这里?” 赵守根看着李小河,眼中满是欣慰,说:“小河,你出息了。老师没本事,只能在这里看大门。”

李小河听了,心中一阵难过,说:“赵老师,您别这么说。没有您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您是我最尊敬的老师。” 赵守根笑了笑,说:“只要你过得好,老师就放心了。” 两人聊了一会儿,李小河要走了,他递给赵守根一个信封,说:“赵老师,这是我的一点心意,您收下。” 赵守根推辞不过,只好收下。

李小河走后,赵守根打开信封,里面是一沓钱和一张纸条,纸条上写着:“赵老师,感谢您的教导。这是我的工资,您拿去用。” 赵守根看着纸条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他知道,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,至少,他的学生,还记得他。

四、小镇重生:2008 至今,货架上的岁月静好

(一)妥协与经营:铅笔橡皮的功德

2008 年的春天,阳光洒在小镇的每一个角落,给这个宁静的地方带来了一丝温暖。赵守根站在镇中学旁,望着眼前这间狭小的店铺,心中五味杂陈。这就是他用遣散费开起来的 “守根小卖部”,也是他重新开始生活的地方。

走进小卖部,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,从零食饮料到生活用品,应有尽有。但最引人注目的,还是货架第二层那摆放得整整齐齐的铅笔、橡皮和作业本,它们被擦拭得一尘不染,在阳光的照耀下,散发着淡淡的光泽,仿佛在诉说着赵守根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和眷恋。

“娃们买辣条顺带捎根笔,也算功德。” 赵守根总是这样对自己说。他深知,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来说,一支铅笔、一块橡皮可能都是一种奢望。他希望自己能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帮助,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。

有一次,一个小女孩走进小卖部,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衣服,头发有些凌乱,脸上带着一丝羞涩。她在货架前徘徊了许久,最后拿起一块橡皮,小心翼翼地走到赵守根面前,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钱,数了数,只有五毛钱,她的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,急得眼眶都红了。

赵守根看到这一幕,心中一阵心疼,他微笑着对小女孩说:“拿去,记着还老师就行。” 小女孩听了,眼中闪过一丝惊喜,她连忙接过橡皮,破涕为笑,说道:“谢谢赵老师,我一定会还的!” 说完,便蹦蹦跳跳地跑开了。

看着小女孩离去的背影,赵守根的思绪飘回到了从前。他想起了自己的学生李小河,那个勤奋刻苦的孩子,为了上学,每天都要走好几里山路,鞋子磨破了都舍不得换。他还想起了那些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孩子们,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。他知道,自己虽然离开了讲台,但他的心永远和孩子们在一起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小卖部的生意还算不错。赵守根对待每一个顾客都热情周到,尤其是那些学生,他总是格外关照。有的学生没钱买东西,就赊账,他从不拒绝,只是在账本上用红笔标上一个 “√”,表示这笔账已经记下。他从不催债,因为他知道,这些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,父母不在身边,生活并不容易。

有一天,一个小男孩来到小卖部,他的脸色有些苍白,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。他走到赵守根面前,低着头说:“赵爷爷,我…… 我想买一本作业本,可是我没钱,能不能先赊着?” 赵守根看着小男孩,心中一阵不忍,他摸了摸小男孩的头,说:“当然可以,孩子,拿去用吧。” 小男孩听了,感激地看了赵守根一眼,拿起作业本就走了。

过了几天,小男孩又来了,他手里拿着一把零钱,递给赵守根说:“赵爷爷,我来还钱了。这是我帮奶奶干活挣的,谢谢您那天借给我作业本。” 赵守根接过钱,看着小男孩那纯真的笑脸,心中充满了欣慰。他知道,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,这些孩子们虽然生活艰苦,但他们都有着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。

(二)隐秘寄托:旧教鞭与野山杏

每天凌晨四点,当整个小镇还沉浸在梦乡之中时,赵守根就已经悄悄地起床了。他轻手轻脚地来到小卖部后面的小房间,打开灯,从一个破旧的箱子里拿出那半截旧教鞭。

他坐在椅子上,轻轻地抚摸着教鞭,眼中满是温柔和眷恋。教鞭上的胶布已经有些磨损,但他依然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它,仿佛它是一件珍贵的宝物。他用一块软布,慢慢地擦拭着教鞭,一下又一下,仿佛在擦拭着一段难以忘怀的岁月。

擦拭完教鞭,赵守根打开收音机,将音量调到最小,静静地听着《教育新闻》。他的脸上带着专注的神情,每当听到国家又出台了什么教育政策,或者是哪个地方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,他都会微微点头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。他虽然离开了教育岗位,但他的心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。

2018 年,镇中学迎来了一次盛大的校庆。赵守根收到了邀请,他犹豫了很久,最终还是决定去参加。他穿上了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旧衬衫,背着那个印有 “县教育局先进工作者” 字样的帆布包,早早地来到了学校。

站在学校的操场上,看着眼前熟悉而又陌生的一切,赵守根的心中感慨万千。这里曾经是他挥洒汗水和青春的地方,每一间教室、每一条走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回忆。如今,学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教学楼翻新了,操场也变得更加宽敞了,但那份熟悉的气息依然还在。

校庆仪式开始了,学生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,老师们也上台发言,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。赵守根静静地站在操场的角落里,看着这一切,他的眼睛渐渐湿润了。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站在讲台上,给孩子们讲课的情景;想起了孩子们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;想起了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的时光。

突然,他听到主持人说道:“接下来,我们有请赵守根老师上台,他曾经在这里辛勤耕耘了 14 年,为我们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……” 赵守根听到自己的名字,心中一震,他有些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。过了一会儿,他才缓缓地走上台去。

站在台上,看着台下那一双双充满敬意的眼睛,赵守根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想说些什么,但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哽住了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。最后,他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,然后默默地走下了台。

校庆结束后,赵守根回到了小卖部。他坐在椅子上,回想着刚才的情景,心中久久不能平静。突然,他听到门口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,他起身走过去,打开门一看,发现门口放着一筐野山杏,上面还贴着一张纸条,纸条上写着:“赵老师,您教我们认的第一个字,是‘山’。”

赵守根拿起纸条,看着上面那歪歪扭扭的字迹,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。他知道,这一定是他的学生们送来的,他们还记得他,还记得他曾经教过他们的知识和道理。他拿起一颗野山杏,咬了一口,酸涩中带着一丝甜意,就像他的人生一样,充满了酸甜苦辣。

如今,赵守根已经 62 岁了,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,他的头发也变得稀疏而花白。那个帆布包已经磨破了边角,旧教鞭也用胶布缠了又缠,但他依然视若珍宝。每天,他都会坐在小卖部里,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,心中充满了温暖和满足。

他觉得,自己从未真正离开过讲台。那些摆在货架上的铅笔橡皮,就像是他新的教鞭,续写着他与教育的不解之缘。村口的老槐树还在那里,枝叶依然繁茂,它见证了赵守根的一生,也见证了这个小镇的变迁。偶尔,会有路过的村民和他打招呼:“赵老师,还在忙呢?” 他总是会笑着应一声,那一刻,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,洒在他的脸上,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扛着教鞭走向教室的清晨,一切都没变,又好像一切都变了 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