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卫国传:在山与海之间播种希望的守灯人

一、知青岁月:当黄浦江的风撞上澜沧江的雾(1952-1978)

(一)十七岁的远行:从弄堂到竹楼

1952 年,陈卫国出生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弄堂里。弄堂里的生活,是清晨煤球炉升起的袅袅炊烟,是邻里间吴侬软语的寒暄,是放学后和小伙伴们在狭窄弄堂里的追逐嬉闹。弄堂的墙壁上爬满了斑驳的青苔,记录着岁月的痕迹。陈卫国的家,是一间狭小却温馨的屋子,家中摆放着简单的家具,一张陈旧的木桌,几把缺了角的椅子,还有一张木板床,那是他成长的小天地。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弄堂里,陈卫国度过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,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。

1969 年,时代的浪潮将陈卫国卷入了一场人生的大变革。毛主席发出 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很有必要” 的号召,像一声号角,打破了陈卫国原本平静的生活。年仅 17 岁的他,怀揣着懵懂与迷茫,响应号召,踏上了前往云南的征程。

上海站,人声鼎沸,喧嚣嘈杂。陈卫国站在拥挤的站台上,手中紧紧攥着母亲塞给他的粮票,那是母亲满满的牵挂和担忧。他望着渐渐模糊的父母身影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。火车缓缓启动,发出沉闷的轰鸣声,载着陈卫国和一群同样青涩的知青,驶向未知的远方。

四天三夜的旅程,漫长而煎熬。火车在铁轨上摇晃着,发出有节奏的声响,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快速闪过。陈卫国坐在硬邦邦的座位上,满心疲惫。周围的知青们有的沉默不语,有的低声交谈,空气中弥漫着不安和迷茫的气息。终于,火车抵达了云南,勐腊的骄阳毫无遮拦地照射下来,炽热的温度让陈卫国有些眩晕。

迎接他们的是潮湿的竹楼,竹楼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霉味。竹席铺在地上,睡上去凉飕飕的,但又让人感觉浑身不自在。饮食上,难以下咽的苞谷馍,粗糙干涩,每一口都像是在挑战味蕾。开荒时,丛林里的毒虫肆意横行,陈卫国的双手被叮咬得满是血痕,又痒又痛。夜晚,躺在竹楼里,听着窗外的虫鸣蛙叫,陈卫国久久无法入睡,他开始思念上海的家,思念弄堂里的温暖。

但少年的骨子里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。每天收工后,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,陈卫国独自坐在竹楼前,用树枝在地上默写课本。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,仿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寻找着自己的方向。汗水从他的额头滴落,滴在土地上,与这片土地渐渐融为一体。尽管条件艰苦,他心中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未熄灭,那是他在黑暗中坚守的一丝光亮。

(二)草棚里的星光:教育火种的初燃

1973 年,雨季如期而至,勐腊的雨总是来得那么猛烈。连绵不断的雨水,让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。陈卫国看着孩子们在雨中嬉笑玩耍,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,却又透着一丝无知的迷茫。这些孩子,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,在这片土地上自生自灭。陈卫国的心中泛起了层层涟漪,他深知,这些孩子需要知识的滋养,需要有人为他们点亮前行的道路。

于是,他开始偷偷行动起来。每天,他利用空闲时间,四处收集知青点的旧报纸,那些发黄的报纸,承载着外界的信息。他还捡起地上别人丢弃的粉笔头,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攒起来。在村后的一片空地上,他和孩子们一起动手,搭建起了一个简陋的草棚。草棚的顶部是用茅草覆盖的,四周用树枝简单地围了起来,风一吹,就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。

他用木炭在芭蕉叶上写下了 “人”“山”“水” 等简单的汉字,那歪歪扭扭的字迹,却饱含着他的心血。每天清晨,天还未完全亮,孩子们就光着脚,穿过泥泞的小路,匆匆赶来。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,那是一种纯粹而炽热的光芒。陈卫国站在草棚里,看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,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。他耐心地教孩子们识字、读书,从简单的拼音到复杂的汉字,从数字运算到自然常识,他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传授给这些孩子。

然而,好景不长。他们的 “草棚学堂” 被公社书记发现了。那天,公社书记气势汹汹地赶来,大声呵斥着,指责他们违反规定。陈卫国站在那里,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,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倔强。但孩子们不愿意就这样放弃,他们紧紧地围在陈卫国身边,用他们弱小的身躯挡住公社书记的视线。村民们也纷纷赶来,他们用竹篓藏起教具,用身体护住草棚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,颤抖着声音说:“陈老师是在做好事,孩子们需要读书,不能让他走。” 那一刻,陈卫国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,他知道,他所做的一切,是值得的。

在村民们的掩护下,“草棚学堂” 在风雨中顽强地坚持了三个月。这三个月里,陈卫国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。他们在草棚里学习、唱歌、做游戏,笑声回荡在整个村庄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他们的内心却无比充实。三个月后,“草棚学堂” 还是被迫停办了,但陈卫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教育火种,却在悄然燃烧。

(三)抉择:当回城名额砸在心头

1976 年,一个消息打破了村庄的平静。公社宣布有一个回城名额,这个名额,对于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了多年的知青们来说,就像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,充满了诱惑。陈卫国听到这个消息时,手中的搪瓷碗差点落地,他的心中五味杂陈。回城,意味着回到他阔别已久的家乡,回到父母的身边,过上安稳舒适的生活;但同时,也意味着他要离开这片他已经深深扎根的土地,离开这些他视如己出的孩子们。

夜晚,万籁俱寂,只有虫鸣声在耳边回荡。陈卫国独自坐在竹楼前,望着满天繁星,心中思绪万千。阿香的哭声在他耳边不断回响,那个父母双亡的女孩,是那么的无助和可怜。白天,阿香总是默默地跟在陈卫国身后,帮他整理 “课本”,小小的身影充满了坚定。晚上,她跟着陈卫国念 “a、o、e”,声音清脆而响亮。她的眼神中,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陈卫国的依赖,让陈卫国无法割舍。

陈卫国想起了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。课堂上,孩子们认真听讲的模样,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,充满了对知识的好奇;课间,孩子们围绕在他身边,问他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,那纯真的笑容,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和幸福。他还想起了村民们的热情和善良,他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,给予了他支持和帮助。这片土地,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第二天,阳光依旧灿烂,陈卫国却做出了一个决定。他将盖着红章的申请表塞进灶膛,看着火苗吞噬了回城的希望。那一刻,他的心中有一丝失落,但更多的是坚定。他知道,他不能离开,这里的孩子需要他,这片土地需要他。当他告诉孩子们这个决定时,孩子们欢呼雀跃,他们紧紧地抱住陈卫国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阿香也破涕为笑,她拉着陈卫国的手,说:“老师,你真好。” 在孩子们的笑脸上,陈卫国看到了更珍贵的东西,那是希望,是未来。

二、城市异乡人:在霓虹与油灯之间徘徊(1978-1985)

(一)外滩的风带不走山的味道

1978 年,知青大返城的浪潮汹涌澎湃,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,席卷了整个中国大地。这股浪潮,打破了陈卫国在云南勐腊平静而又充实的生活,将他重新卷回了那个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—— 上海。

当陈卫国踏上上海的土地时,心中却没有想象中的激动和喜悦。眼前的一切,既熟悉又陌生。熟悉的是那充满烟火气的弄堂,狭窄的街道,斑驳的墙壁,还有那操着一口上海话的邻里乡亲;陌生的是,他感觉自己已经与这个城市格格不入,仿佛是一个来自远方的异乡人。

在家人的安排下,陈卫国顶替父亲进了纺织厂。纺织厂的车间里,机器轰鸣,震耳欲聋。空气中弥漫着棉花的粉尘,让人呼吸都有些困难。陈卫国每天的工作,就是在这嘈杂的环境中,不停地巡视着机器,确保它们正常运转。

工友们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各自从家里带来的饭菜。陈卫国打开自己的饭盒,里面是他自己腌制的酸菜,散发着一股独特的酸味。他刚吃了一口,就听到旁边的工友小声嘀咕道:“这是什么味道啊,这么奇怪,像咸菜一样。” 陈卫国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,他默默地低下头,继续吃着自己的饭,心中却涌起一股苦涩的滋味。

午休时,陈卫国独自躲在角落里,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布包,里面是他从云南带来的野茶。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些茶叶,放进一个破旧的搪瓷缸里,然后用热水冲泡。看着那碧绿的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,陈卫国仿佛又回到了云南的大山里,那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。他闭上眼睛,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试图从这茶香中找到一丝心灵的慰藉。

夜晚,城市的霓虹灯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,照亮了整个夜空。陈卫国却无心欣赏这繁华的夜景,他回到狭小的家中,坐在窗前,望着窗外的月色发呆。月光如水,洒在他的脸上,映照出他满脸的疲惫和迷茫。他的书桌上,摆放着从云南带回的旧书,那些书的纸张已经泛黄,散发着一股陈旧的气息。陈卫国拿起一本,轻轻翻开,看着上面熟悉的文字,思绪飘回到了那些在云南的日子。

在弄堂里,孩子们嬉笑玩耍,他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弄堂。陈卫国看着这些孩子,心中涌起一股亲切感。他想起了云南的孩子们,他们那纯真的笑容,对知识的渴望,让他难以忘怀。于是,他开始教邻居的孩子们识字,他找来一些废弃的纸张,用铅笔在上面写下简单的汉字和拼音,然后耐心地教孩子们认读。孩子们学得很认真,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。

然而,他的行为却引来了邻居们的不满。一位大妈皱着眉头,对他说:“你这是干嘛呢?自己的日子都没过好,还管别人的孩子。真是多管闲事!” 陈卫国听了,心中一阵刺痛。他默默地收拾好那些写着拼音的小卡片,回到家中。他望着窗外的夜空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迷茫。他不明白,为什么自己做的事情,在别人眼里却是多管闲事。他只是想让孩子们多学一点知识,将来能有一个更好的未来。

那些小卡片,静静地躺在书桌上,在月光的映照下,显得格外孤独。它们仿佛在诉说着陈卫国的无奈和孤独,也见证了他对教育的执着和坚守。尽管不被理解,陈卫国心中对教育的信念却从未动摇。他知道,自己的根在云南,那里的孩子们才是他真正的牵挂。

(二)婚姻与理想的双重崩塌

陈卫国的婚姻,在这充满矛盾和冲突的生活中,逐渐走向了崩溃的边缘。妻子每天都在抱怨,抱怨他的工资低,抱怨他不关心家庭,抱怨他心中只有那些山里的孩子。每当妻子抱怨时,陈卫国总是默默地听着,他不知道该如何反驳,因为他知道,妻子说的都是事实。他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教育上,放在了那些需要他的孩子们身上,而忽略了自己的家庭。

儿子对他也越来越陌生,每次看到他,眼神里都充满了疑惑和疏远。有一次,儿子哭着对他说:“爸爸,你为什么总是和别人不一样?你为什么总是想着那些山里的孩子,而不管我和妈妈?” 陈卫国听了,心中如刀绞一般。他想抱住儿子,向他解释,却发现自己的手是那么的无力。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儿子解释,自己对那些孩子的责任和牵挂。

在这个城市里,陈卫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。他就像一只迷失在城市丛林中的鸟儿,找不到自己的方向。他的理想,在现实的面前,变得如此的脆弱和不堪一击。他曾经以为,回到上海,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,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然而,现实却告诉他,他错了。

1985 年,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,陈卫国和妻子坐在昏暗的灯光下,面前的桌子上放着一份离婚协议书。房间里弥漫着压抑的气氛,只有窗外的雨声,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。陈卫国看着那份协议书,手颤抖着,拿起笔,在上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。那一刻,他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,他知道,自己的婚姻彻底结束了。

离婚后,陈卫国卖掉了婚房,那是他和妻子曾经共同生活的地方,如今却成为了他心中的伤痛。他带着 500 册旧书,那些陪伴他度过无数个日夜的精神支柱,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城市。他再次踏上了前往勐腊的路,心中只有一个信念,那就是回到那片他深爱的土地,回到那些需要他的孩子们身边。

黄浦江的浪花,拍打着岸边,仿佛在诉说着他的故事。陈卫国的身影,在江风中显得那么的单薄和孤独。他望着远方的大山,心中充满了期待。他知道,那里有他的梦想,有他的希望,有他的孩子们在等着他。他要回到那里,重新开始他的教育事业,用自己的一生,去点亮孩子们的未来。

三、校长岁月:用双手托起大山的未来(1985-2010)

(一)废墟上的重建:一个人的学校

1985 年,陈卫国再次回到勐腊,眼前的景象让他的心猛地一揪。曾经承载着孩子们欢声笑语的草棚,如今已坍塌在地,只剩下一些散落的茅草和树枝。荒草丛生,掩盖了曾经的痕迹,仿佛这里从未有过希望的火种。孩子们只能在树下上课,他们小小的身影在斑驳的树影中显得那么无助。破旧的课本在风中沙沙作响,仿佛在诉说着对知识的渴望。

陈卫国没有丝毫犹豫,他卖掉了在上海的所有家当,那是他曾经在城市生活的全部家当,如今却成了他重建学校的第一笔资金。他带着村民们四处寻找砖瓦,他们走在崎岖的山路上,汗水湿透了衣衫。每一块砖瓦,都凝聚着他们的希望和努力。白天,陈卫国站在临时搭建的 “教室” 里,给孩子们上课。他的声音沙哑而坚定,在山间回荡。他用简单的教具,生动地讲解着知识,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。夜晚,他独自在工地上夯土砌墙,月光洒在他身上,勾勒出他疲惫而坚毅的身影。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和伤口,每一下敲击,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,但他从未停下。

深山里的夜晚,总是格外寂静。偶尔传来野猪的嚎叫,让人毛骨悚然。蚊虫也肆虐着,不停地叮咬着他。陈卫国躺在简陋的工棚里,身上被蚊虫叮咬得满是包,又痒又难受。胃病也在这个时候发作了,他蜷缩着身体,双手紧紧地捂着肚子,冷汗不停地从额头冒出。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,他望着窗外的夜空,心中想着的是孩子们的未来。

在那些艰苦的日子里,三餐的腌酸菜成了他的主食。酸菜又酸又咸,难以下咽,但他却吃得津津有味。因为他知道,每一口酸菜,都能让他离梦想更近一步。日子一天天过去,校舍在他和村民们的努力下,逐渐有了雏形。看着逐渐成型的校舍,陈卫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那笑容中充满了欣慰和满足。他知道,孩子们终于要有一个像样的学习地方了,这片土地上的希望,将在这里重新点燃。

(二)生死时刻:用身体守护知识的火种

1998 年,勐腊的雨季格外漫长,暴雨如注,仿佛要将整个世界淹没。陈卫国站在校门口,望着天空中倾泻而下的雨水,心中隐隐有种不安的感觉。他知道,这样的暴雨持续下去,学校的校舍可能会承受不住。

那天深夜,狂风呼啸,暴雨如鞭,狠狠地抽打着大地。突然,一声巨响打破了夜的寂静,陈卫国猛地从床上坐起,他意识到,校舍出事了。他来不及多想,披上一件雨衣,冲进了雨中。黑暗中,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教室跑去,雨水打在他的脸上,模糊了他的视线。

当他赶到教室时,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。校舍的梁柱在暴雨的冲击下,已经摇摇欲坠,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。而教室里,还放着那箱珍贵的课本,那是孩子们学习的希望,是他多年来的心血。陈卫国没有丝毫犹豫,他冲进教室,抱起那箱课本。就在他转身的瞬间,一根梁柱轰然倒塌,重重地砸在了他的左腿上。

陈卫国只感觉一阵剧痛袭来,眼前一黑,便失去了知觉。不知过了多久,他在一片嘈杂声中醒来,发现自己躺在门板上,村民们正抬着他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。雨水打在他的脸上,与他的泪水混在一起。他的左腿传来钻心的疼痛,但他顾不上这些,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,喊道:“课本…… 保护好课本……”

六个小时后,陈卫国被送到了县医院。当他在病床上醒来时,看到床头放着学生们采的野花,那些野花还带着泥土的芬芳,娇艳欲滴。他的眼泪夺眶而出,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欣慰。他知道,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,孩子们懂事了,他们懂得了感恩。这一刻,他觉得所有的痛苦都是值得的,只要孩子们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,他愿意付出一切。

(三)桃李满山:教育的奇迹

2000 年,对于陈卫国和整个村子来说,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。那天,阳光格外灿烂,天空湛蓝如宝石。彝族女孩阿果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消息,像一阵风一样传遍了整个村子。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,聚集在阿果家的院子里,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的笑容。

阿果手捧着录取通知书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她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,感激陈卫国多年来的辛勤付出,喜悦自己终于实现了梦想。她缓缓地走到陈卫国面前,“扑通” 一声跪在地上,泣不成声地说:“没有您,就没有我的今天。” 陈卫国连忙扶起阿果,他的眼中也闪烁着泪花,那是欣慰和自豪的泪水。

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走出大山,陈卫国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他知道,自己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,教育的力量是无穷的。他在木板上亲手写下校训:“读书是为让家乡变好”。他把这块木板挂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,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。他希望孩子们能记住这句话,无论走到哪里,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家乡,都要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在阿果之后,越来越多的孩子考上了大学,走出了大山。他们有的成为了医生,用自己的医术救治病人;有的成为了教师,像陈卫国一样,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;有的成为了工程师,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。他们就像一颗颗星星,在各自的领域里闪闪发光。而陈卫国,就是那个为他们指引方向的人,他用自己的一生,诠释了教育的意义,创造了教育的奇迹。

四、迟暮之年:当新校舍亮起电灯(2010-2022)

(一)新旧交替中的坚守与学习

2010 年之后,时代的发展浪潮也涌进了这个偏远的山村。2015 年,政府投资为学校新建了校舍。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山间,在阳光的照耀下,显得格外耀眼。教室里,投影仪取代了陈旧的黑板,电子设备成为了教学的新工具。年轻教师们熟练地运用着这些现代化的设备,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程。

陈卫国站在新教学楼前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看着年轻教师们用投影仪展示着精美的课件,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和兴奋的光芒。他知道,时代在进步,教育也在不断发展。但他依然固执地保留着手写黑板,在他看来,黑板上的每一个字,都是他与孩子们之间的情感纽带,是他多年教育生涯的见证。

然而,陈卫国也深知,自己不能被时代落下。为了不被孩子们说 “老校长落伍了”,他开始偷偷地学习。每天晚上,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,戴着老花镜,面前放着一本破旧的拼音字典。他用颤抖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拼音,每敲一下,都要仔细地看一下屏幕,确认是否正确。遇到不认识的字,他就翻开字典,一个一个地查找。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拼音,他要反复练习很多次才能掌握。

学习的过程并不顺利,拼音的发音和键盘的布局让他感到困惑。但陈卫国没有放弃,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决心,努力地跟上时代的步伐。他向年轻教师请教,向孩子们请教,甚至在课间休息时,他也会抓住机会,向身边的人学习。他的努力和坚持,让身边的人都为之感动。

终于,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陈卫国能够熟练地使用拼音打字了。他可以在网上搜索教学资料,为孩子们准备更丰富的课程。当他第一次用电脑为孩子们制作课件时,心中充满了成就感。他知道,自己虽然老了,但依然能够为孩子们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(二)土地的课堂:比课本更重要的传承

每年开学第一课,陈卫国都会带着学生们走进大山。山路崎岖,蜿蜒曲折,孩子们跟在陈卫国身后,像一群欢快的小鸟,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。陈卫国走在前面,他的脚步虽然有些蹒跚,但依然坚定。他一边走,一边给孩子们介绍着路边的植物,每一种植物的名字、特性和用途,他都了如指掌。

“孩子们,看这是什么?” 陈卫国蹲下身子,指着一株蒲公英问。孩子们围了过来,眼睛睁得大大的,充满了好奇。“这是蒲公英,它的种子会随着风飘到很远的地方,在那里生根发芽。” 陈卫国轻轻地摘下一朵蒲公英,用力一吹,种子便随风飘散,像一把把小伞,飞向远方。孩子们欢呼着,追逐着那些飘散的种子,笑声在山谷中回荡。

陈卫国带着孩子们认识了许多草药,如金银花、板蓝根、夏枯草等。他告诉孩子们,这些草药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,它们可以治疗各种疾病。他还教孩子们如何辨别草药的真伪,如何采摘和保存草药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他们纷纷动手,采摘着草药,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。

在山上,陈卫国还会给孩子们讲知青岁月的故事。他告诉孩子们,当年他来到这里时,生活条件非常艰苦,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。他和知青们一起开荒种地,一起学习,一起成长。他说:“那时候,我们虽然生活艰苦,但我们的内心是充实的。因为我们知道,我们是在为这片土地的未来而努力。” 孩子们静静地听着,他们被陈卫国的故事所打动。他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年轻的陈卫国,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着汗水,为了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。

陈卫国常说:“土地是最好的老师,它教会我们生长与坚韧。” 在他的带领下,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,还懂得了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。这片大山,成为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,在这里,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,也明白了自己肩负的责任。

(三)最后的心愿:让更多女孩走出大山

2020 年,陈卫国到了退休的年龄。学校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退休仪式,孩子们纷纷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,有画、有手工艺品,还有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。陈卫国接过这些礼物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。他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纯真的笑脸,心中充满了不舍。

退休后,陈卫国拒绝了回上海的邀请。他搬到了学校旁边的一间老屋里,这里离学校很近,他可以随时看到孩子们。他用自己的退休金设立了 “爬坡奖学金”,专门资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女孩读书。他说:“我见过太多女孩被迫辍学,教育是她们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。”

阿珍是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,她学习非常刻苦,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,面临着辍学的困境。陈卫国得知后,第一时间找到了阿珍,他鼓励阿珍不要放弃,告诉他 “爬坡奖学金” 会帮助她完成学业。阿珍感动得热泪盈眶,她紧紧地握住陈卫国的手,说:“陈爷爷,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。”

在 “爬坡奖学金” 的帮助下,阿珍顺利地完成了学业。她考上了一所重点高中,成为了村里的骄傲。当阿珍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到陈卫国面前时,陈卫国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,他为阿珍的未来打开了一扇门。

看着获奖女孩们的笑脸,陈卫国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阿香,看到了无数个可能的未来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希望,他希望 “爬坡奖学金” 能够帮助更多的女孩走出大山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他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孩子们的关怀,成为了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灯塔。

五、永远的守灯人:当生命定格在讲台(2022 至今)

(一)最后的日常:平凡中的坚守

清晨,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校园,陈卫国就已经起身。他穿着那件洗得有些发白的旧中山装,胸前的英雄钢笔虽然褪色,但依然被他擦得锃亮。他拿起扫帚,缓缓地走向校门口。地上铺满了金黄的落叶,像是大自然为他铺上的金色地毯。他弯下腰,一下一下地清扫着,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沉稳而有力。偶尔有几个早起的学生路过,会恭敬地向他问好:“陈校长,早上好!” 他微笑着点头回应,脸上的皱纹里满是慈祥。

午后,阳光变得有些炽热。陈卫国坐在廊下,面前的竹匾里晒着他清晨从山上采来的野茶。他拿起一片茶叶,放在鼻尖轻轻嗅着,那淡淡的茶香让他陶醉。他想起了和孩子们一起在山上采茶的情景,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。他将茶叶小心地翻动着,让每一片茶叶都能充分享受阳光的照耀。阳光洒在他身上,勾勒出他沧桑而又坚定的身影。

傍晚,住校生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,聚集在宿舍里。陈卫国缓缓地走进宿舍,孩子们立刻围了上来,七嘴八舌地说:“陈校长,给我们讲个知青故事吧!” 他笑着坐下,开始讲述那些遥远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。他讲着在竹楼里的艰苦生活,讲着和知青们一起开荒种地的日子,讲着为孩子们创办 “草棚学堂” 的艰辛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时而发出惊叹声,时而露出敬佩的神情。讲到有趣的地方,孩子们会忍不住哈哈大笑,还笑着说他是个 “老古董”,但笑声里满是对他的喜爱。

陈卫国只是微笑着,他知道,这些故事对于孩子们来说,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他希望孩子们能从这些故事中,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,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。他的声音在宿舍里回荡着,伴随着窗外的虫鸣声,构成了一首温馨而又动人的乐章。

(二)代际和解:迟到的理解

2023 年,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,阳光温柔地洒在校园里。陈卫国像往常一样,在校园里散步。突然,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,是他的儿子。儿子的身边,跟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,那是他的孙女。

儿子看到陈卫国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,有愧疚,有敬佩,也有思念。这些年,他一直在城市里生活,虽然事业有成,但心中始终对父亲怀着一份怨恨。他怨恨父亲当年的离开,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亲的陪伴。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渐渐理解了父亲的选择,明白了父亲的伟大。

“爸,我们来看您了。” 儿子的声音有些颤抖。陈卫国停下脚步,看着眼前的儿子和孙女,眼眶湿润了。这些年,他虽然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,但心中对家人的思念从未减少。他看着儿子,想说些什么,却又不知道从何说起。

孙女好奇地看着陈卫国,大眼睛里闪烁着光芒:“爷爷,这就是您工作的地方吗?好漂亮啊!” 陈卫国蹲下身,轻轻地摸了摸孙女的头,说:“是啊,这就是爷爷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。这里有爷爷的梦想,有爷爷的希望。”

儿子走上前,看着陈卫国,眼中满是敬佩:“爸,我现在才懂,您当年不是抛弃家庭,是去救更多的家。您是我心中的英雄。” 陈卫国听了,心中一阵感动。他知道,这么多年的坚持,终于得到了家人的理解。

陈卫国笑着走进房间,小心翼翼地拿出泛黄的芭蕉叶教案,递给孙女:“这是爷爷最早的课本,上面的每一个字,都承载着爷爷对教育的热爱,对孩子们的期望。你要好好读书,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 孙女接过教案,好奇地看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迹,用力地点了点头:“爷爷,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!”

那一刻,阳光洒在他们身上,陈卫国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暖和满足。多年的隔阂烟消云散,他知道,教育的传承在这一刻得到了延续,他的精神将在家人和孩子们的心中永远传承下去。

(三)终章:陈老师回家了

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,阳光透过窗户,洒在陈卫国的办公桌上。他像往常一样,坐在桌前批改作业。手中的钢笔在作业本上划过,留下一行行工整的字迹。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,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这些作业本。

突然,他的手停了下来,钢笔从他的手中滑落,掉在地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他的身体缓缓地向前倾,趴在了作业本上。他的脸上,还带着一丝微笑,仿佛在梦中看到了孩子们美好的未来。

当孩子们发现陈卫国时,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他们。整个校园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,孩子们放声大哭,他们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。村民们纷纷赶来,他们的眼中也满是泪水。这位为了这片土地和孩子们奉献了一生的老人,就这样静静地走了。

按照彝族的习俗,村民们将陈卫国葬在了学校后山。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,四周绿树环绕,野花盛开。站在那里,可以俯瞰整个校园。墓碑上,刻着一行简单而又深情的字:“陈老师回家了”。

从此以后,每当清晨的阳光洒在校园,孩子们仿佛还能看到陈卫国微瘸的身影,在走廊上巡视,在教室里讲课。他的声音,他的笑容,他的教诲,都深深地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。他的精神,如同后山的松树,永远扎根在这片他热爱的土地上,成为孩子们心中永远的灯塔,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。

陈卫国的一生,是苦难与救赎的交织,是城市与乡村的对话,是教育与土地的联姻。他用 60 年的坚守,证明了一个信念:当一个人将自己的命运与土地和孩子紧紧相连,他的生命,就会像大山一样厚重,像星光一样永恒。他的故事,将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为了梦想,为了希望,不懈奋斗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