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学启蒙,踏上医途
皖南山区,层峦叠嶂,云雾缭绕,山风裹挟着草木的清香,在山谷间肆意穿梭。1948 年,孙济民就出生在这片大山深处的小村庄里。
孙家祖祖辈辈都是采药人,深山里的一草一木、一藤一叶,在他们眼中,皆是治病救人的良药。小时候,孙济民最爱听祖父讲述那些关于草药的传奇故事。什么千年人参可起死回生,灵芝能延年益寿,虽说这些故事里带着些夸张的色彩,可在孙济民心里,却种下了对中医无比向往的种子。

14 岁那年,孙济民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难忘的经历。祖父决定带他去悬崖峭壁采摘石斛。石斛,这味珍贵的中药材,喜欢生长在陡峭的崖壁之上,采摘它,不仅需要绝佳的身手,更需要过人的胆识。
天还没亮,祖孙俩就背着竹篓、拿着绳索和工具,踏上了蜿蜒崎岖的山路。一路上,祖父不断叮嘱孙济民各种注意事项,孙济民紧紧跟在祖父身后,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脚下,心里既紧张又兴奋。
当他们终于来到那处悬崖边时,孙济民仰头望去,只见峭壁高耸入云,几乎垂直而立,崖壁上怪石嶙峋,石斛就零零散散地生长在那些石缝之间,想要采摘,难度可想而知。
祖父熟练地将绳索系在一棵粗壮的大树上,另一头绑在自己腰间,然后对孙济民说道:“孩子,爷爷先下去,你在上面看着,千万要小心。” 说完,祖父便小心翼翼地顺着绳索,慢慢向悬崖下爬去。
孙济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,眼睛死死地盯着祖父,大气都不敢出。只见祖父在崖壁上如履平地,灵活地穿梭在石缝之间,不一会儿,就采到了几株石斛。他将石斛放进竹篓里,又继续寻找下一处目标。
看着祖父的身影,孙济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,他也想像祖父一样,在这悬崖峭壁间采集珍贵的草药,治病救人。于是,他鼓起勇气对祖父喊道:“爷爷,我也想下去试试。”
祖父抬头看了看他,犹豫了一下,最终还是点了点头,说道:“好吧,孩子,不过你一定要听爷爷的话,千万不能逞强。”
孙济民学着祖父的样子,将绳索系好,深吸一口气,缓缓向悬崖下爬去。刚开始,他还有些害怕,手脚都微微颤抖着,可随着不断向下,他渐渐适应了这种高度和紧张的感觉,胆子也越来越大。
就在他伸手去够一株石斛时,突然脚下一滑,整个人瞬间失去了平衡,身体朝着悬崖下荡了出去。孙济民惊恐地大喊起来,双手拼命地抓住绳索,冷汗瞬间湿透了他的后背。
“孩子,别怕,稳住!” 祖父在下方焦急地喊道,“慢慢调整姿势,把脚踩在那块凸起的石头上。”
孙济民强忍着内心的恐惧,按照祖父的指示,慢慢调整着自己的身体,终于找到了那块石头,稳住了身形。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,心中暗暗发誓,以后一定要更加小心。
经过一番努力,孙济民终于成功地采到了那株石斛。他兴奋地将石斛举在手中,朝着祖父喊道:“爷爷,我采到了!” 祖父看着他,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这次采石斛的经历,让孙济民深刻体会到了采药人的艰辛与不易,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中医的决心。回到家后,他一头扎进了祖父的医书堆里,废寝忘食地背诵着《汤头歌诀》。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,在他眼中就如同一个个神秘的密码,等待着他去解开。
为了能读到更多的医书,孙济民付出了不少努力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得知邻村有一位老中医有半本残破的《本草纲目》,那可是中医界的经典之作啊!孙济民心动了,他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。于是,他用自己辛苦背下《汤头歌诀》的成果,去和老中医交换。老中医被他的诚意和好学精神所打动,最终答应将那半本《本草纲目》借给他。
拿到书的那一刻,孙济民如获至宝。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,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,每一个字、每一句话,他都反复揣摩,细细品味。在这本医书里,他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医世界的大门,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、更加神秘的领域。从那时起,孙济民便踏上了他的中医之路,他的人生也因此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。
赤脚行医,初尝挫败
时光匆匆,转眼来到了 1969 年。这一年,对于孙济民来说,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公社选派他参加 “三个月速成班”,学习医疗卫生知识,成为一名赤脚医生。这个消息让孙济民既兴奋又紧张,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,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
培训地点在公社的一间破旧仓库里,经过简单的改造,这里便成了他们的教室和宿舍。教室里摆放着用水泥板支起来的课桌,长条的木头凳子一条坐两个人,讲台也是水泥板做的,上面挂着一块崭新的黑板,那是用水泥刷上黑墨水制成的。虽然条件简陋,但孙济民却满心欢喜,他对即将开始的学习充满了期待。
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,涵盖了人体解剖学、生理学、药理学、生物化学、病理学、内科学、外科学、妇产科学、儿科学以及中医学概要等众多学科。每天天还没亮,学员们就被叫醒,简单洗漱后便去操场集合,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。上午和下午各有两节课,每节课时长两个小时,中间休息 10 分钟。晚上,大家还要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当天所学的知识,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。
在众多课程中,孙济民最感兴趣的还是中医。然而,中医理论博大精深,对于这些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学员来说,理解起来难度极大。老师们为了让大家尽快掌握知识,讲课的速度非常快,很多内容都是一带而过。孙济民虽然努力跟上老师的节奏,但还是感觉有些吃力。他向周边的同学望去,只见大家都在抓耳挠腮,一脸的迷茫。
老师似乎看出了大家的窘境,笑着安慰道:“同学们不用着急,这一节课讲的内容大家了解一下就行,能记住更好,记不住也没关系。时间紧张,我只能这样讲,没办法!” 听到老师这样说,大家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。但孙济民却暗暗下定决心,课堂上记不住的,课下一定要记住。他相信,只要自己努力,就一定能够学好中医。
在学习针灸的时候,老师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,要求大家必须亲自体验针感,才能更好地掌握针灸技术。于是,孙济民毫不犹豫地拿起针,在自己的腿上扎了起来。刚开始,他还有些害怕,手微微颤抖着,迟迟不敢下针。但想到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目标,他还是鼓起了勇气,将针扎进了自己的皮肤。
一阵剧痛传来,孙济民的额头瞬间冒出了冷汗。他咬紧牙关,强忍着疼痛,慢慢地将针往里推。随着针的深入,他感觉到了一种酸胀的感觉,这就是所谓的针感吧。为了熟练掌握针灸技术,孙济民不断地在自己腿上练习,扎了一针又一针。他的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孔,有的地方甚至被扎出血窟窿,但他依然没有放弃。
就这样,在三个月的时间里,孙济民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知识,不断地在自己身上练习针灸、拔罐等技能。虽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,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,那就是成为一名合格的赤脚医生,为乡亲们治病救人。
培训结束后,孙济民满怀信心地回到了村子,开始了他的行医生涯。他背着药箱,走村串户,为乡亲们诊治疾病。无论是头疼脑热、跌打损伤,还是一些疑难杂症,他都尽力去医治。在他的努力下,许多乡亲的病情得到了缓解,他也因此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和赞誉。
然而,行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。1972 年的一天,村里的一位孩童突然发起了高烧,整个人昏迷不醒。孩子的父母心急如焚,连忙请来了孙济民。孙济民赶到后,仔细地为孩子检查了一番,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,他判断孩子是因为体内热毒过盛导致的高烧。于是,他决定采用 “放血疗法”,试图通过放出孩子体内的热毒来降低体温。
他拿出一根银针,在孩子的手指上扎了一下,然后用力挤压,试图挤出一些血液。然而,让他意想不到的是,孩子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,反而出现了惊厥的症状。孩子的身体不停地抽搐着,脸色苍白,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。孙济民顿时慌了神,他怎么也想不明白,自己的治疗方法为什么会适得其反。
孩子的父母看到孩子的情况越来越糟,顿时怒不可遏。他们认为是孙济民的治疗不当导致了孩子的病情恶化,于是对他破口大骂,甚至砸了他的药箱。孙济民呆呆地站在那里,心中充满了自责和愧疚。他知道,自己这次真的是失败了,不仅没有治好孩子的病,还让孩子遭受了更多的痛苦。
这件事情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,乡亲们对孙济民的信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。有人开始质疑他的医术,甚至有人说他是 “野路子” 医生,根本治不了病。面对这些质疑和指责,孙济民感到无比的痛苦和迷茫。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一名医生,是否还应该继续坚持下去。
那天晚上,孙济民独自一人来到了村子里的祠堂。他跪在祖先的牌位前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对中医的向往,想起了祖父对他的教诲,想起了自己在 “三个月速成班” 里的努力和付出,泪水不禁夺眶而出。
“我到底错在哪里了?” 孙济民喃喃自语道,“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做一名医生吗?” 他的心中充满了困惑和无奈。突然,他站起身来,眼神变得坚定起来。“不,我不能就这样放弃!” 他对着祖先的牌位大声说道,“我要证明给大家看,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好医生!”
从那以后,孙济民更加努力地学习医学知识,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治疗方法。他四处寻找医书,向其他有经验的医生请教,努力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。他相信,只要自己坚持不懈,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,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生死救治,声名鹊起
1978 年的一个夏夜,电闪雷鸣,暴雨如注。孙济民刚刚入睡,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。他赶忙起身,披上衣服,打开门一看,只见邻村的一个小伙子站在门口,浑身湿透,满脸焦急。
“孙大夫,快救救我媳妇吧!她难产,已经疼了好几个小时了,村里的接生婆也没办法,再这样下去,怕是一尸两命啊!” 小伙子带着哭腔说道。
孙济民一听,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。他顾不上外面的大雨,立刻回屋背起药箱,跟着小伙子冲进了雨幕中。一路上,狂风呼啸,雨水打在脸上生疼,但孙济民的脚步却没有丝毫停顿。他知道,每耽误一秒,产妇和孩子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险。
当他们赶到产妇家时,屋里已经乱成了一团。产妇躺在床上,痛苦地呻吟着,脸色苍白如纸,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额头滚落。接生婆站在一旁,束手无策,急得直掉眼泪。
孙济民来不及喘口气,立刻走到床边,为产妇进行检查。他发现,产妇的宫缩无力,胎儿的胎位也有些不正,情况十分危急。按照当时的医疗条件和观念,这种情况最好是尽快送往大医院进行剖腹产手术。但外面暴雨倾盆,山路崎岖难行,根本来不及将产妇送到医院。
孙济民陷入了沉思,他知道,此刻自己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。突然,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—— 用针灸催产。针灸催产是中医的一种传统方法,但在当时,这种方法并不被广泛认可,甚至还被一些人认为是 “搞封建迷信”。而且,针灸催产也存在一定的风险,如果操作不当,可能会导致产妇和胎儿出现生命危险。
可是,眼下已经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。孙济民咬了咬牙,决定冒这个险。他对产妇的家人说道:“现在情况危急,送医院已经来不及了。我想用针灸催产的方法试一试,虽然有风险,但这是唯一的希望了。你们要是信得过我,就赶紧准备一下。”
产妇的家人听了,犹豫了一下。但看着产妇痛苦的样子,他们最终还是点了点头,说道:“孙大夫,我们信你!你就放手去做吧,不管结果如何,我们都不会怪你的。”
得到了家人的同意,孙济民立刻开始准备。他从药箱里拿出银针,仔细地消毒后,深吸一口气,将银针缓缓刺入产妇的穴位。每刺入一针,他都全神贯注,感受着银针下的微妙变化,心中默默祈祷着能够出现奇迹。
随着银针的刺入,产妇的宫缩逐渐加强,疼痛也似乎减轻了一些。孙济民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,他知道,自己的方法可能奏效了。他继续调整着银针的角度和深度,密切关注着产妇和胎儿的情况。
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,屋里的气氛紧张得让人窒息。突然,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打破了寂静。“生了!生了!” 接生婆激动地喊道。紧接着,又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哭声,竟然是双胞胎!产妇的家人喜极而泣,他们纷纷围到床边,看着两个健康的宝宝,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感激。
孙济民也松了一口气,他的脸上露出了疲惫的笑容。此刻,他的衣服早已被汗水和雨水湿透,但他却浑然不觉。他知道,自己成功了,他从鬼门关抢回了三条生命。
然而,孙济民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份喜悦,就意识到自己可能面临着麻烦。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,针灸催产这种被视为 “封建迷信” 的方法,很可能会给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于是,他决定连夜逃进山避风头。
在离开之前,他对产妇的家人说道:“这两个孩子来之不易,你们一定要好好照顾他们。我先走了,等风头过了,我再回来看望你们。” 说完,他便转身消失在了夜色中。
孙济民在山里躲了好几天,每天都提心吊胆,生怕被人发现。好在后来并没有人来找他的麻烦,这件事情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。
1983 年,一场可怕的霍乱疫情突然在全乡肆虐。一时间,村里人心惶惶,到处都是咳嗽、呕吐和腹泻的病人。医院里人满为患,西药很快就断了货,医生们也束手无策。
孙济民看着村里的百姓被病魔折磨,心急如焚。他深知,在这个关键时刻,自己必须站出来。于是,他凭借着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对中医的深入了解,决定用中药来对抗这场疫情。
他带领着村民们上山挖马齿苋,这种野菜在中医里具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止血的功效,对治疗霍乱有一定的作用。同时,他还让人煮苍术水,苍术具有燥湿健脾、祛风散寒的作用,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。
孙济民亲自将这些草药熬成药汤,分发给村民们。他还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预防和治疗霍乱的方法,告诉他们要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,喝开水,吃熟食。在他的努力下,村民们逐渐稳定了情绪,积极配合治疗。
在这场与霍乱的斗争中,孙济民始终坚守在一线。他不顾个人安危,挨家挨户地为病人诊治,细心地照顾每一位患者。他的脸上总是带着坚定的神情,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勇气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。村里的死亡率在全乡是最低的,孙济民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整个乡里。人们对他的医术和勇气赞不绝口,称他是 “神医”。
县医院的院长听说了孙济民的事迹后,亲自登门拜访,向他讨教药方。孙济民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药方告诉了院长,他希望这些方法能够帮助更多的人。
院长对孙济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感敬佩,他感慨地说:“孙大夫,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!你的医术和医德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。”
孙济民微微一笑,说道:“这没什么,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。作为一名医生,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。只要能让乡亲们摆脱病痛的折磨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
然而,孙济民的声名鹊起也引来了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。暗地里,有人骂他是 “装神弄鬼的江湖骗子”,说他的方法是瞎猫碰上死耗子,根本没有科学依据。对于这些质疑和诋毁,孙济民并不在意。他知道,事实胜于雄辩,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乡亲们,只要他们能够健康平安,就足够了。

时代冲击,坚守初心
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,转眼间,来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,也吹进了这个宁静的皖南山区。新的思潮和观念如潮水般涌来,对传统的中医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。孙济民的中医之路,也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1990 年的一个清晨,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,洒在孙济民的医馆前。医馆里,孙济民正在给一位患者把脉,他的神情专注,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他和患者。这时,他的徒弟阿强走了进来,脸上带着一丝犹豫和不安。
“师父,我有件事想跟您说。” 阿强的声音有些低沉。
孙济民抬起头,看了他一眼,心中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。“什么事,你说吧。” 他放下患者的手腕,缓缓说道。
阿强咬了咬牙,鼓起勇气说道:“师父,我不想再学中医了。现在西药很流行,卖抗生素赚钱又快又多。我想改行去做这个。”
孙济民听后,如遭雷击,手中的脉枕 “啪” 的一声掉在了地上。他难以置信地看着阿强,仿佛不认识眼前这个人一样。“你说什么?你要改行?你忘了你当初是怎么跟我说的了吗?” 孙济民的声音有些颤抖,带着一丝愤怒和失望。
阿强低下头,不敢直视孙济民的眼睛。“师父,我知道我这样做对不起您,可是现实摆在眼前。中医赚钱太慢了,而且现在很多人都不相信中医了。我不想再这样下去了,我想过上好日子。”
孙济民的心中一阵刺痛,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亲手带大的徒弟,竟然会因为金钱而放弃中医。他想起了阿强刚到医馆时的情景,那时的阿强对中医充满了热爱和好奇,整天缠着他问这问那,发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。可如今,仅仅几年的时间,一切都变了。
“阿强,中医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,是我们的根啊!我们不能为了钱就放弃它。” 孙济民试图劝说阿强,希望他能回心转意。
“师父,您别再说了。我已经决定了。” 阿强的语气很坚决,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。
孙济民看着阿强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。他知道,自己已经无法改变阿强的决定了。“好吧,既然你已经决定了,我也不再勉强你。你走吧,以后好自为之。” 孙济民转过身去,不再看阿强。
阿强默默地站了一会儿,然后转身走出了医馆。孙济民望着他离去的背影,泪水模糊了双眼。他不知道,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中医还能走多远。
徒弟的离开,让孙济民的心情陷入了低谷。然而,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他。1995 年,镇卫生所扩建,孙济民的草药房被列入了拆除名单。理由是草药房占地面积大,利用率低,不符合现代化医疗的需求。而且,当时西药在医疗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,人们普遍认为西药见效快,方便快捷,对中药的需求逐渐减少。
当孙济民得知这个消息时,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他立刻找到镇卫生所的负责人,试图阻止这一切的发生。
“为什么要拆我的草药房?这可是我行医多年的心血啊!” 孙济民愤怒地说道。
卫生所负责人无奈地摇了摇头,说道:“孙大夫,这是上面的决定,我们也没办法。现在时代不同了,大家都在追求现代化的医疗方式。草药房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,留着也没什么用。”
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?” 孙济民冷笑一声,“中医传承了几千年,怎么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?你们只看到了西药的表面,却忽略了中医的精髓。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调理,从根本上治疗疾病,这是西药无法比拟的。”
“孙大夫,您说的这些我们都知道。可是现在的患者不这么想啊,他们更愿意相信西药。我们也是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,才做出这样的决定。” 卫生所负责人解释道。
孙济民还想再说些什么,但他知道,一切都已经徒劳无功了。他无力地瘫坐在椅子上,心中充满了绝望。
草药房被拆的那天,孙济民站在一旁,默默地看着那些陪伴了他多年的药柜、药罐被一一拆除。他的眼中没有泪水,只有无尽的悲哀。那些草药,那些他视为珍宝的东西,如今都将化为一堆废墟。他的铜药葫芦,也在这场拆除中被施工队当废铜卖了,那可是他行医的标志啊!
草药房被拆后,孙济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。他觉得自己仿佛失去了方向,不知道该何去何从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对中医未来的担忧,他害怕中医就这样在这个时代消失。
然而,命运似乎总是在人最绝望的时候,给予一丝希望的曙光。1998 年的一天,一位建筑老板找到了孙济民。这位老板身上长了一种怪疮,四处求医问药,却始终没有治好。西医诊断为真菌感染,用了各种抗生素和药膏,都没有效果。怪疮不仅让他疼痛难忍,还严重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。
孙济民仔细地为他检查了病情,经过一番诊断,他认为这是一种热毒淤积导致的疮疡,需要用清热解毒、活血化瘀的中药来治疗。于是,他决定用自己研制的 “五毒膏” 来为建筑老板治疗。
“五毒膏” 是孙济民根据祖传秘方,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而成的。它的主要成分包括乌蛇、僵蚕、蜈蚣、穿山甲、全蝎等五种有毒的动物药材,再加上乳香、没药、雄黄、樟丹等中药材,经过精心炮制而成。“五毒膏” 具有消肿止痛、化腐生肌的功效,对治疗各种疮疡、痈疽等疾病有很好的效果。
孙济民将 “五毒膏” 涂抹在建筑老板的疮口上,然后用纱布包扎好。他叮嘱建筑老板要按时换药,注意饮食清淡,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刚开始,建筑老板对孙济民的治疗方法半信半疑。毕竟他已经看了那么多医生,用了那么多药,都没有效果。他觉得这个老中医的方法也未必有效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发现自己的怪疮逐渐开始好转。疼痛减轻了,疮口也开始愈合。这让他对孙济民的医术刮目相看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建筑老板的怪疮终于完全治愈了。他对孙济民感激涕零,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,他决定捐给孙济民三间瓦房,让他重开医馆。
孙济民接过钥匙的那一刻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看着眼前的三间瓦房,仿佛看到了中医的希望。他知道,这是上天给他的一次机会,他一定要好好珍惜。
医馆重新开张后,孙济民立下了一条铁规:穷苦人看病抓药只收鸡蛋、红薯等农产品,富人则需多付三倍钱,用这些钱来贴补穷人。他的这个举动,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和尊重。大家都说,孙大夫是个真正的好人,是一位有医德的好医生。
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,孙济民凭借着自己对中医的热爱和坚守,以及善良的心地,重新在中医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。他相信,只要自己不放弃,中医就一定能够传承下去 。

传承之困,暮年发力
时光匆匆,转眼间就来到了 21 世纪,孙济民也已步入暮年。然而,中医传承的问题却如同一座大山,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,让他难以释怀。
2010 年的一个夜晚,月光如水,洒在孙济民的小院里。孙济民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,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医书,眼神却有些空洞,思绪飘到了远方。这时,他的独子孙明从屋里走了出来,打破了夜晚的宁静。
“爸,我跟您说个事儿。” 孙明的声音有些低沉,带着一丝犹豫。
孙济民抬起头,看着儿子,心中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。“什么事,你说吧。” 他放下医书,缓缓说道。
孙明咬了咬牙,鼓起勇气说道:“爸,我不想学中医了。我觉得这行没什么前途,挣不了多少钱。我想去北上开出租车,听说那边挣钱容易。”
孙济民听后,如遭雷击,手中的医书 “啪” 的一声掉在了地上。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儿子,仿佛不认识眼前这个人一样。“你说什么?你要放弃中医?你忘了咱们孙家祖祖辈辈都是干什么的了吗?” 孙济民的声音有些颤抖,带着一丝愤怒和失望。
孙明低下头,不敢直视父亲的眼睛。“爸,我知道我这样做对不起您,可是现实摆在眼前。中医现在越来越不受重视了,学这行有什么用呢?我不想再这样碌碌无为地过下去了,我想过上好日子。”
孙济民的心中一阵刺痛,他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寄予厚望的儿子,竟然会因为金钱和前途而放弃中医。他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对中医的热爱,想起了祖父对他的教诲,想起了自己多年来在中医道路上的坚持和付出,泪水不禁模糊了双眼。
“中医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,是我们的根啊!我们不能为了钱就放弃它。” 孙济民试图劝说儿子,希望他能回心转意。
“爸,您别再说了。我已经决定了。” 孙明的语气很坚决,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。
孙济民看着儿子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悲哀。他知道,自己已经无法改变儿子的决定了。“好吧,既然你已经决定了,我也不再勉强你。你走吧,以后好自为之。” 孙济民转过身去,不再看儿子。
孙明默默地站了一会儿,然后转身走进了屋里。孙济民望着儿子离去的背影,心中五味杂陈。他不知道,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中医的未来在哪里。
儿子的离开,让孙济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迷茫之中。他觉得自己仿佛失去了方向,不知道该何去何从。然而,就在他最绝望的时候,他的孙儿小满走进了他的生活,给了他一丝希望的曙光。
小满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,从小就对中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。她经常跟着爷爷在医馆里玩耍,看着爷爷为病人诊治疾病,心中充满了好奇和敬佩。孙济民也非常喜欢这个孙儿,他看到了小满眼中对中医的热爱和渴望,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。
从那以后,孙济民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小满的身上。他开始手把手地教小满学习中医,从最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,到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,再到各种中药的炮制和使用,他都倾囊相授。小满也非常努力,她每天都会跟着爷爷学习,认真地背诵医书,积极地参与到病人的诊治过程中。
在孙济民的悉心教导下,小满的中医水平逐渐提高。她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,还学会了如何运用中医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。看着小满的成长,孙济民感到无比欣慰,他知道,中医的传承有希望了。
2015 年的一天,一位省城的专家慕名来到了孙济民的医馆。这位专家患有顽固的失眠症,已经多年未曾治愈。他四处求医问药,尝试了各种方法,却始终没有效果。后来,他听说了孙济民的大名,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了这里。
孙济民仔细地为专家检查了身体,经过一番诊断,他认为专家的失眠是由于肝郁气滞、心神不宁所致。于是,他决定采用中药调理和针灸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来为专家治疗。
孙济民为专家开了一副中药,药方中包含了柴胡、黄芩、半夏、党参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等多种中药材,具有疏肝理气、和胃降逆、宁心安神的功效。同时,他还为专家进行了针灸治疗,选取了神门、内关、三阴交、安眠等穴位,通过针刺这些穴位,来调节专家的气血运行,舒缓他的情绪,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。
在治疗的过程中,孙济民还特别注重对专家的心理疏导。他经常与专家聊天,了解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,帮助他排解心中的压力和烦恼。他告诉专家,失眠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问题,还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。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,才能更好地治疗失眠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专家的失眠症状逐渐得到了缓解。他的睡眠质量明显提高,每天能够入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。专家对孙济民的医术赞不绝口,他感慨地说:“孙大夫,您真是一位神医啊!我找了那么多医生,吃了那么多药,都没有治好我的失眠。没想到在您这里,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就把我的病治好了。您的医术和医德,让我敬佩不已。”
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,专家特意送了一面锦旗给孙济民,上面写着 “古法今用,大道至简” 八个大字。然而,孙济民却对这面锦旗并不在意,他把锦旗随手垫在了腌菜坛上。在他看来,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所在,他并不在乎这些外在的荣誉和赞美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中药的价格越来越高,这给孙济民的医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。为了降低成本,同时也为了保证药材的质量,孙济民决定带领村民们垦荒种半夏、黄芪等中药材。
他向村民们传授种植中药材的技术和经验,告诉他们如何选择土地、如何播种、如何施肥、如何防治病虫害。在他的带领下,村民们纷纷加入到了种植中药材的队伍中来。他们开垦荒地,播下种子,精心呵护着这些药材,期待着它们茁壮成长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中药材种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。村里的土地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半夏和黄芪,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这些中药材不仅满足了孙济民医馆的需求,还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。
为了更好地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,孙济民还成立了合作社。他组织村民们共同经营,统一管理,统一销售,提高了中药材的市场竞争力。在合作社的带领下,村里的中药材种植规模越来越大,产业发展越来越兴旺。
2018 年,央视的记者听说了孙济民的事迹,特意来到村里进行采访。他们拍摄了孙济民为病人诊治疾病的场景,拍摄了村民们种植中药材的过程,还拍摄了孙济民带领合作社发展产业的情况。这些素材被制作成了一期节目,在央视播出后,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。人们纷纷称赞孙济民是 “当代李时珍”,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中医事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中来。
新冠抗疫,终章传承
2020 年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如阴霾般笼罩着整个世界。一时间,恐惧和焦虑在人群中蔓延,人们的生活被彻底打乱。在这个特殊的时期,孙济民那颗医者仁心再次被深深触动,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。
孙济民深知,在疫情面前,时间就是生命。他凭借着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对中医的深刻理解,决定熬制 “避瘟散”,免费发放给村民们,希望能帮助他们增强抵抗力,预防新冠病毒的侵袭。
“避瘟散” 是孙济民根据祖传秘方,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研制而成的。其主要成分包括藿香、侧柏叶、苍术、石菖蒲、白芷、艾叶、细辛等中药材,这些药材都具有芳香化浊、辟秽解毒、行气活血、宁神开窍的功效。孙济民相信,“避瘟散” 虽小,却能在这场疫情中发挥大作用。
于是,孙济民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背着背篓,上山采药。皖南山区的清晨,雾气弥漫,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衫,但他浑然不觉。他仔细地寻找着每一味药材,将它们小心翼翼地采摘下来,放进背篓里。回到医馆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忙碌起来。他将药材洗净、晾干,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调配,再用石臼将它们捣碎,制成粉末状。整个过程,他都全神贯注,一丝不苟,仿佛在完成一件神圣的使命。
经过几天几夜的努力,“避瘟散” 终于熬制成功了。孙济民顾不上休息,立刻将 “避瘟散” 分发给村民们。他耐心地向村民们讲解 “避瘟散” 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,告诉他们要将 “避瘟散” 放在枕边、口袋里,或者悬挂在屋内,让药香弥漫在空气中,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。村民们纷纷感激地接过 “避瘟散”,对孙济民的善举赞不绝口。
然而,孙济民的行为却引起了卫生局的关注。卫生局认为,孙济民熬制 “避瘟散” 并免费发放的行为,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于是,他们勒令孙济民停止发放 “避瘟散”。
孙济民得知这个消息后,心急如焚。他找到卫生局的工作人员,据理力争。“我这‘避瘟散’是用了几十年的祖传秘方,都是些常见的中药材,绝对安全有效。现在疫情这么严重,大家都需要它,为什么不让我发?” 孙济民激动地说道。
工作人员无奈地解释道:“孙大夫,我们理解您的心情,也知道您是为了大家好。但是按照规定,任何药品的生产和发放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。您的‘避瘟散’没有经过审批,我们不能让它随意流通。这也是为了保障大家的健康和安全。”
孙济民听后,心中充满了无奈和愤怒。他知道,工作人员也是在履行职责,但他更知道,在这个关键时刻,“避瘟散” 对村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。“我守了这片山五十年,什么病没见过?这病毒也得讲道理!我用我的医术和良心担保,‘避瘟散’绝对没问题。你们不能就这样剥夺大家预防疾病的机会!” 孙济民杵着药杵,大声吼道。
尽管孙济民据理力争,但卫生局的决定并没有改变。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还没来得及发放的 “避瘟散” 被封存起来,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。然而,孙济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。他开始通过其他方式,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。他在医馆里为村民们提供免费的咨询和诊疗服务,帮助他们解决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各种健康问题。他还通过电话和微信,向村民们传授预防新冠病毒的知识和方法,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,积极面对疫情。
在这场疫情中,孙济民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职责。他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一位医者的仁心和担当。他的故事,也在村里流传开来,成为了大家心中的一段佳话。
时光荏苒,转眼间到了 2021 年。这一年,孙济民已经 73 岁了,岁月的痕迹悄然爬上了他的脸庞,他的身体也大不如前。但他那颗热爱中医的心,却依然炽热。
孙济民知道,自己年事已高,是时候将医馆的重任交给下一代了。而他的孙女小满,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,已经从中医大学硕士毕业,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中医。小满不仅继承了孙济民的医术,更传承了他的医德和精神。她对中医充满了热爱和执着,立志要将中医发扬光大。
于是,孙济民决定将医馆交给小满。在交接仪式上,孙济民语重心长地对小满说:“小满,医馆就交给你了。这是我们孙家几代人的心血,你一定要好好经营。记住,中医是我们的根,我们不能忘本。还有,西药虽然有它的好处,但我们中医也有自己的优势。你要学会将中西医结合起来,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。不过,西药柜不得超过三格,这是爷爷的底线。”
小满含着泪,重重地点了点头。“爷爷,您放心吧。我一定会好好努力,不辜负您的期望。我会让中医在我们这一代发扬光大的。” 小满坚定地说道。
从那以后,小满便接过了医馆的接力棒,开始了她的行医生涯。她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医术和热情的服务,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和喜爱。而孙济民,则在一旁默默地支持着她,为她出谋划策,传授经验。
2023 年的夏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袭击了皖南山区。暴雨如注,山洪暴发,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一片危险之中。就在这时,孙济民接到了一个消息:他的一位老友身患重病,生命垂危,急需一种百年灵芝来救命。
孙济民得知这个消息后,心急如焚。他知道,这种百年灵芝生长在深山老林之中,极其罕见,而且采摘难度极大。但为了救老友的命,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冒雨上山采摘。
“爷爷,您年纪大了,这么大的雨,山路又这么滑,太危险了。还是让我去吧。” 小满担心地说道。
孙济民摇了摇头,坚定地说:“不行,你不熟悉那片山林,我怕你找不到。而且这种灵芝非常珍贵,采摘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,还是我去比较放心。”
说完,孙济民便披上蓑衣,戴上斗笠,拿着采药工具,毅然走进了雨中。小满望着爷爷远去的背影,心中充满了担忧和不舍。
孙济民在雨中艰难地前行着,山路崎岖泥泞,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。雨水打在他的脸上,模糊了他的视线,但他依然坚定地朝着山林深处走去。他凭借着多年的采药经验,在山林中寻找着百年灵芝的踪迹。
终于,在一处陡峭的悬崖边,孙济民发现了那株百年灵芝。他小心翼翼地爬了过去,伸手去摘灵芝。就在他即将触碰到灵芝的那一刻,脚下突然一滑,整个人朝着悬崖下摔了下去。
“啊 ——” 孙济民惨叫一声,身体重重地落在了山坡上。他只感觉一阵剧痛袭来,眼前一黑,便失去了知觉。
不知过了多久,孙济民缓缓地醒了过来。他发现自己躺在山坡上,腿上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。他挣扎着坐起来,发现自己的腿已经骨折了。他望着手中的百年灵芝,心中却感到一丝欣慰。“终于找到了,老友有救了。” 孙济民喃喃自语道。
孙济民强忍着疼痛,用衣服和树枝简单地包扎了一下伤口,然后艰难地爬下了山。当他回到村里时,已经是深夜了。小满和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焦急地等待着他。看到孙济民平安归来,大家都松了一口气。
“爷爷,您终于回来了,可把我们担心死了。” 小满哭着跑了过来,抱住了孙济民。
孙济民微微一笑,说道:“没事,我这不是好好的吗?只是摔断了腿,这下真成济公了。”
孙济民的伤势很重,经过医生的治疗,他的腿虽然保住了,但却落下了终身残疾。从此,他只能拄着拐杖行走。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沮丧,反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时间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孙济民的身体越来越虚弱。他知道,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。但他并不害怕,因为他已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医事业,他没有留下任何遗憾。
在弥留之际,孙济民把家人都叫到了身边。他颤抖着双手,摸出了那个陪伴了他一生的铜药葫芦,塞给了重孙女。“孩子,这个药葫芦你要好好保管。” 孙济民的声音微弱而坚定,“里面藏着一张字条,等你长大了,再打开看吧。”
重孙女接过药葫芦,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。孙济民看着家人,眼中满是不舍和眷恋。“我走之后,你们不要难过。中医的传承就靠你们了。记住,草木通灵,人心不古;医可弃术,不可弃德。” 孙济民说完这句话,便闭上了眼睛,脸上带着一丝安详的笑容。
孙济民走了,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。他的故事,成为了村里人口口相传的传奇;他的医德和精神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人不断前行。而那个铜药葫芦,也成为了孙家的传家宝,见证着中医的传承和发展 。
致敬不平凡的人生!